马拉色菌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及皮肤瘙痒。其中,花斑癣的典型皮损为脂溢区或易出汗区的色素异常性斑疹;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典型皮损为脂溢区皮肤上的群集性丘疹。
典型症状
1、皮肤损害
(1)斑疹:为花斑癣的基本损害,常位于颈和胸背部,有时上臂、腹部、臀部等部位也可受累,夏秋季加重,冬季减轻或消退,起初为细小斑点,逐渐形成粟米、黄豆至蚕豆大小圆形或类圆形斑疹。皮损边缘清楚,与皮肤持平或微微高起,表面可覆盖一层很薄的细碎鳞屑。皮损存在一定光泽,尤其是对光侧看时。新发皮损一般颜色较深,呈灰色、黄色、棕色、褐色等;老皮损由于色素减退,色淡发白。因此,当患者新老皮损同时存在时,即出现黑白相间呈花斑状皮损,为花斑癣的典型表现,颇具特征性。
(2)丘疹:为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皮损表现,好发于皮脂腺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上背部、胸前、双肩等,有时颈部、面部、上臂等也可受累,临床表现为成批出现的毛囊半球状红色小丘疹,直径约2~6mm,有一定光泽,周围可有红晕。少数患者可同时存在花斑癣。
2、皮肤瘙痒
花斑癣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偶尔会在出汗时出现痒感;而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患者通常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运动或洗澡后出汗可加剧瘙痒,常伴有灼热和刺痛感。
并发症
马拉色菌病可并发脂溢性皮炎、痤疮、甲真菌病等。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艾滋病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取决于发热原因。如果发热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用抗生素治疗可能有效;如果发热是由艾滋病病毒本身或机会性感染(如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用抗生素治疗通常没有效。当艾滋病患者发热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时,抗生素治疗通常是有效的。因为抗生素能够针对细菌进行杀菌或抑菌,从而控制感染并缓解发热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感染部位和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艾滋病患者发热若是由艾滋病病毒本身引起的,如病毒血症期,或是由机会性感染引起,抗生素治疗通常没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