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感染盘尾丝虫后,经3~15个月的潜伏期后,逐渐出现临床症状。盘尾丝虫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眼部和淋巴结的病变。
典型症状
1、皮肤损害
(1)皮疹:可发生于脸、颈、肩等部位,最初的症状为皮肤剧痒、发热、水肿,有痛感,伴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有时带有异常色素沉着,表现为中心无色素,周围为深色斑,外观形似豹皮,故又称豹皮症。随后由于炎症反应反复发作,皮肤增厚发展为厚皮症,皮肤常出现变色、裂口,最后失去弹性,皱缩如老人,呈未老先衰面容。
(2)皮下结节:常于感染后1年左右出现,直径约2~25毫米,不痛,质地较硬,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在非洲,多见于人体腰部、躯干及下肢大关节附近;在美洲,主要见于人体头面部和躯干上部。
2、眼部损害
盘尾丝虫对人体眼部损害最为严重,微丝蚴可在眼内到处移行,造成机械性损伤和过敏反应,可引起角膜、虹膜、视网膜及脉络膜等炎症,出现视力障碍,尤其当微丝蚴死亡后,炎症反应加重,纤维组织增生,逐渐导致失明。
3、淋巴结病变
可表现为淋巴结肿大,一般无疼痛感。
并发症
1、视神经萎缩
盘尾丝虫并可引起眼部病变,眼部视网膜、脉络膜的病变均可引起视神经萎缩,导致视力下降、偏盲甚至完全失明。
2、侏儒症
由微丝蚴直接或间接损坏垂体,可引起侏儒症。
3、股疝
盘尾丝虫病的淋巴结病变可引起股疝的发生。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艾滋病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取决于发热原因。如果发热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用抗生素治疗可能有效;如果发热是由艾滋病病毒本身或机会性感染(如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用抗生素治疗通常没有效。当艾滋病患者发热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时,抗生素治疗通常是有效的。因为抗生素能够针对细菌进行杀菌或抑菌,从而控制感染并缓解发热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感染部位和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艾滋病患者发热若是由艾滋病病毒本身引起的,如病毒血症期,或是由机会性感染引起,抗生素治疗通常没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