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会依据流行病学史(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创伤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诊断过程中会建议患者行结核菌素试验、分泌物涂片、组织切片、细菌培养及鉴定、PCR检查结核杆菌DNA、动物接种、胸部X线检查、病理检查等化验、检查。诊断过程中需排除盘状红斑狼疮、三期梅毒等疾病。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位于面部、颈部、臀部和四肢等处皮肤皮损,包括鲜红或红褐色粟粒大小的结节、红褐色浸润性损害及萎缩性瘢痕。
(2)结节视诊为鲜红或红褐色粟粒大小,触之质软,稍隆起,结节可有探针贯通现象、苹果酱现象。
(3)浸润性损害视诊为大片红褐色浸润性损害,直径可达10cm~20cm,可覆有鳞屑,触诊表面高低不平。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分泌物涂片、组织切片、细菌培养及鉴定、PCR检查结核杆菌DNA、动物接种发现结核杆菌。
(2)胸部X线检查
发现活动性或陈旧性结核病灶。
(3)病理检查
①上皮样细胞组成的结节,周围绕以致密的淋巴细胞。
②在上皮样细胞结节中,可见朗格汉斯巨细胞。
③结节中央可见程度不等的干酪样坏死。
④抗酸染色可见结核分枝杆菌。
鉴别诊断
1、盘状红斑狼疮
是一种以炎性斑块为特征的最常见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属于皮肤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皮疹色红,上有黏着性鳞屑,剥除鳞屑,有角质栓,无狼疮结节,不发生溃疡。可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组织学表现属于炎症性病变,细菌学检查无结核杆菌。
2、三期梅毒
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皮疹呈铜红色,发展较快,结节硬如软骨,如破溃常呈凿孔状,愈后结癜,瘢痕上不再生小结节,实验室检查病原体为梅毒螺旋体、无结核杆菌。
1、扁平寻常狼疮
表面扁平光滑,有些细薄的鳞屑,皮肤充血而呈暗红色。表皮薄嫩如纸,针尖容易刺破而易出血。
2、剥脱性狼疮
表面扁平很多鳞屑,鳞屑较大较厚而呈叶片状。
3、肥厚性狼疮
狼疮结节大量集结而成结节或隆起肿块,表面显著隆起。
4、血管瘤样狼疮
弥漫充血及脱屑而像盘状红斑狼疮。鼻部等处皮损可显著充血而像冻疮,甚至于像血管瘤。
5、硬化性狼疮
因有大量结缔组织而较硬。
6、疣状狼疮
呈疣状增殖,表面有渗出液而结痂,有时表面呈颗粒状。
7、溃疡性狼疮
有圆或环形溃疡,溃疡向内凿入,边缘往往不规则,溃疡内
寻常疣一直不治疗通常不可行,虽然部分病例可能自愈,但多数情况下会持续存在甚至加重,并存在传染风险。寻常疣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病毒通过皮肤微小破损侵入表皮基底层细胞,导致表皮异常增生形成疣体。其自愈机制与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清除能力相关,免疫力较强者可能在1-2年内自行消退,但这一比例不足30%。若未及时干预,病毒会在局部持续复制,疣体可能逐渐增大、增多,甚至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或传染他人。疣体长期存在还会引发继发问题
寻常疣一直不治不可以。虽然部分寻常疣可能在数年时间内自行消退,但在等待自愈的过程中,会存在病情加重、传染他人及影响外观等风险。寻常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疣体初期为米粒大小的丘疹,后逐渐增大至黄豆甚至更大,表面粗糙、坚硬,呈灰褐色或正常肤色。若不治疗,疣体数量可能增多、体积增大,相邻疣体还可能融合成片,增加治疗难度。同时,寻常疣具有传染性,患者搔抓疣体后,再接触身体其他部位皮肤,可能导致病毒接种传播,引发新的疣体;还可能通过共用毛巾、衣物等传染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