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色芽生菌病
着色芽生菌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

着色芽生菌病的治疗目的是促进患处皮损的愈合,其主要手段为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及外用药物。还会辅以多种物理治疗,当皮损范围较小时,医生会酌情进行外科手术。

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

(1)抗真菌药物:常见药物有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等。这些药物在治疗初期能够有效抑制真菌,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会降低患者对药物的敏感度,因此需联合其他治疗方式(如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等),或者联合免疫调节剂使用效果更好。

(2)免疫调节剂:常见药物有咪喹莫特,其主要通过调节免疫应答来治疗着色芽生菌病。联合抗真菌药物使用不仅能增强药物的敏感性,而且能有效改善皮肤损伤。

(3)其他:5-氟胞嘧啶与两性霉素B合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对氟胞嘧啶过敏者禁用,常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意识模糊、头痛、幻觉等胃肠道、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严重可影响心血管、血液系统及肾功,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

2、外用药物

可在病灶内注射两性霉素B,对敏感真菌感染宜采用较小剂量,疗程宜长。本品毒性大,不良反应较多,但它又是治疗危重深部真菌感染的唯一有效药物,因此治疗期间医生会严密随访血、尿常规、肝肾功、血钾、心电图等。如血尿素氮或血肌酐明显升高时,则需减量或暂停治疗直至肾功能恢复。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切除主要针对皮肤感染范围小的患者,对于早期感染范围局限在一定区域的着色芽生菌病的治疗效果较好。但感染范围大的病人则需要进行植皮,手术难度大、费用高,会增加患者痛苦。

物理治疗

1、热疗

用热水袋、热毛巾等热敷于感染波及部位,利用病菌对温度的敏感性进行治疗。具有安全、便宜、有效的优点,但并不能彻底消灭病原菌。

2、光动力疗法

早期应用在肿瘤的治疗中。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可以破坏致病菌的结构和功能,引起致病菌死亡。

3、激光治疗

利用激光杀死病菌,以达到治疗的效果。在局限性着色芽生菌病的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且治疗时间较短。

4、冷冻治疗

在局部病菌感染的地方点滴液氮或喷液氮喷雾。但会给患者带来明显的疼痛感,并可能引起局部组织水肿,形成水疱,还有可能继发感染,导致感染扩散,所以需要和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而且这种治疗方法会留下明显疤痕,不适用于感染部位较大的患者。

疾病相关 更多»
孕囊多大mm时有胎芽

一般孕囊直径达到10-15mm时可能会出现胎芽。对于月经周期规律的女性,通常在怀孕6-7周左右,孕囊大小达到上述范围时,通过超声检查可看到胎芽。此时胚胎发育相对稳定,胎芽开始出现并逐渐发育。若女性月经周期不规律,排卵时间可能推迟,受精卵着床时间也会相应延迟,那么出现胎芽的时间可能会晚一些,孕囊也可能需要更大一些才会出现胎芽。比如月经周期较长的女性,可能在怀孕7-8周,甚至更晚,孕囊达到15-20mm才出现胎芽

马静 副主任医师
高血糖和糖尿病是一个病吗

高血糖和糖尿病不是同一个病,高血糖是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升高的一种状态,而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引发的代谢性疾病,二者存在包含关系,但不能完全等同。高血糖只是一个症状表现,除糖尿病外,还有多种原因可导致。例如,一次性摄入大量含糖食物,或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后,人体短时间内血糖会升高,不过经过机体自身调节,血糖可恢复正常,这种情况称为生理性高血糖。此外,某些疾病如胰腺炎、库欣综合征,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会引起血糖升高,属于继发性高血糖

徐文明 副主任医师
口发甜是糖尿病早期吗

口发甜不一定是糖尿病早期。从生理和病理角度来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时,唾液中的糖分也会相应增加,有可能出现口甜的感觉,但并非所有口发甜的情况都是糖尿病所致。一方面,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引发口甜症状,当消化功能失调时,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异常,尤其是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会刺激舌部味蕾,产生口甜的感觉;另一方面,饮食因素也不容忽视,短时间内食用大量甜食、含糖饮料,会直接导致口腔内糖分残留,引起口甜,这种情况在停止食用后会逐渐缓解。所以仅依据口发甜这一单一症状,无法判断是否处于糖尿病早期

徐文明 副主任医师
荨麻疹血管炎是一种什么病

荨麻疹血管炎是一种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炎症性皮肤病。它主要表现为类似荨麻疹的风团样皮疹,但这些皮疹持续时间比普通荨麻疹长,通常超过24小时,消退后还可能留下色素沉着,同时伴有瘙痒、疼痛或灼烧感,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发热、关节痛、腹痛、乏力等全身症状。这种疾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系统异常密切相关。当机体免疫系统紊乱时,产生的免疫复合物会沉积在皮肤小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引发血管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皮肤及其他器官出现病变。此外,感染、药物刺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也可能诱发荨麻疹血管炎

王霞 副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皮肤病
带状疱疹 毛囊炎 尖锐湿疣 手足口病 水痘 风疹
黑癣 叠瓦癣 癣菌疹 毛癣 脓癣 明癣
寄生虫病
蛲虫病 包虫病 蛔虫病 钩虫病 绦虫病 肝吸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