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色芽生菌病
着色芽生菌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

着色芽生菌病的治疗目的是促进患处皮损的愈合,其主要手段为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及外用药物。还会辅以多种物理治疗,当皮损范围较小时,医生会酌情进行外科手术。

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

(1)抗真菌药物:常见药物有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等。这些药物在治疗初期能够有效抑制真菌,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会降低患者对药物的敏感度,因此需联合其他治疗方式(如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等),或者联合免疫调节剂使用效果更好。

(2)免疫调节剂:常见药物有咪喹莫特,其主要通过调节免疫应答来治疗着色芽生菌病。联合抗真菌药物使用不仅能增强药物的敏感性,而且能有效改善皮肤损伤。

(3)其他:5-氟胞嘧啶与两性霉素B合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对氟胞嘧啶过敏者禁用,常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意识模糊、头痛、幻觉等胃肠道、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严重可影响心血管、血液系统及肾功,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

2、外用药物

可在病灶内注射两性霉素B,对敏感真菌感染宜采用较小剂量,疗程宜长。本品毒性大,不良反应较多,但它又是治疗危重深部真菌感染的唯一有效药物,因此治疗期间医生会严密随访血、尿常规、肝肾功、血钾、心电图等。如血尿素氮或血肌酐明显升高时,则需减量或暂停治疗直至肾功能恢复。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切除主要针对皮肤感染范围小的患者,对于早期感染范围局限在一定区域的着色芽生菌病的治疗效果较好。但感染范围大的病人则需要进行植皮,手术难度大、费用高,会增加患者痛苦。

物理治疗

1、热疗

用热水袋、热毛巾等热敷于感染波及部位,利用病菌对温度的敏感性进行治疗。具有安全、便宜、有效的优点,但并不能彻底消灭病原菌。

2、光动力疗法

早期应用在肿瘤的治疗中。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可以破坏致病菌的结构和功能,引起致病菌死亡。

3、激光治疗

利用激光杀死病菌,以达到治疗的效果。在局限性着色芽生菌病的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且治疗时间较短。

4、冷冻治疗

在局部病菌感染的地方点滴液氮或喷液氮喷雾。但会给患者带来明显的疼痛感,并可能引起局部组织水肿,形成水疱,还有可能继发感染,导致感染扩散,所以需要和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而且这种治疗方法会留下明显疤痕,不适用于感染部位较大的患者。

疾病相关 更多»
生完孩子多久有母乳

生完孩子后通常在2-3天开始分泌母乳,少数产妇可能在产后24小时内即有初乳,具体时间因分娩方式、个体体质及是否尽早哺乳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产妇在分娩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胎盘娩出使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骤降,催乳素逐渐发挥作用促进乳汁分泌。顺产产妇若身体状况良好且尽早让新生儿吸吮乳头,可能在产后1-2天就出现初乳;剖宫产产妇因手术应激及身体恢复相对较慢,乳汁分泌时间可能延迟至2-3天。初乳量较少,呈淡黄色,富含蛋白质、抗体和营养物质,对新生儿免疫力和肠道发育有益

高羽 主任医师
抑郁症是终身病吗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徐莉萍 主任医师
艾滋病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有效吗

艾滋病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取决于发热原因。如果发热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用抗生素治疗可能有效;如果发热是由艾滋病病毒本身或机会性感染(如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用抗生素治疗通常没有效。当艾滋病患者发热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时,抗生素治疗通常是有效的。因为抗生素能够针对细菌进行杀菌或抑菌,从而控制感染并缓解发热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感染部位和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艾滋病患者发热若是由艾滋病病毒本身引起的,如病毒血症期,或是由机会性感染引起,抗生素治疗通常没有效

李晖 主任医师
艾滋病核酸检测窗口期是多久

艾滋病核酸检测的窗口期通常为7-14天,即感染后7天左右部分人可检出病毒核酸,14天内绝大多数感染者能被准确检测到。相比抗体检测,核酸检测能更早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先在局部淋巴结大量复制,随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核酸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病毒RNA来判断感染,其窗口期较短是因为病毒复制速度快,通常在感染后1周左右血液中病毒载量即可达到检测下限。但个体差异可能导致部分人病毒复制延迟,因此医学上通常以14天作为保守窗口期上限,确保检测准确性

李晖 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皮肤病
带状疱疹 毛囊炎 尖锐湿疣 手足口病 水痘 风疹
黑癣 叠瓦癣 癣菌疹 毛癣 脓癣 明癣
寄生虫病
蛲虫病 包虫病 蛔虫病 钩虫病 绦虫病 肝吸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