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根据患者家族史、搔抓等创伤史,以及皮肤出现存在中央脐凹的角化性丘疹,伴瘙痒不适等临床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一般可诊断本病。诊断过程中有时需与传染性软疣、角化棘皮瘤等疾病相鉴别。
鉴别诊断
1、传染性软疣
是痘病毒属的传染性软疣病毒(MCV)感染所致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典型皮损为直径2~5mm大小的半球形丘疹,呈现灰色或珍珠色,表面有蜡样光泽,中央有脐凹,内含乳白色干酪样物质。通过病毒培养、病理检查可鉴别。
2、角化棘皮瘤
多见于中年男性,好发于面中部、手背与臂部,为毛囊性圆顶状坚实的丘疹或结节,中央凹陷,其内充满角质栓,除去角质栓则呈火山口状。生长迅速,约1年内自行消退,遗留凹陷性瘢痕。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
3、毛周角化病
是一种慢性毛囊角化性皮肤病,有一定遗传倾向,好发于上臂外侧和大腿前侧,典型表现为毛囊角质栓或与毛孔一致的角化性丘疹,伴有程度不等的毛囊周围红斑,皮肤呈鸡皮样外观。通常无自觉症状,有时有轻微的瘙痒感。通过病理检查可鉴别。
糖尿病患者可适量吃芋头,但须严格把控食用量,因芋头含碳水化合物,过量摄入易致血糖波动,对病情控制不利。芋头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根茎类蔬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芋头中的膳食纤维能够减缓食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速度,进而有效控制餐后血糖的急剧升高。同时,芋头所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免疫力,促进整体健康。不过,糖尿病患者在享用芋头时,必须注意控制食用量。芋头中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如果过量食用,会导致血糖水平上升
糖尿病2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水平升高。需通过综合管理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糖尿病2型的病因颇为复杂,既涉及遗传因素,也受环境因素影响。遗传因素使得某些个体对糖尿病具有更高的易感性。而环境因素,如长期保持不良的生活习惯、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严重不足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糖尿病2型发病的两大核心机制。在疾病早期,糖尿病2型的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