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状萎缩的典型皮损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萎缩松弛的疝样斑,一般无自觉症状,偶可能有瘙痒等不适。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典型症状
1、Jadassohn-Pellizari型
(1)起初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铅红色至紫红色斑,少数可为风团样损害。
(2)皮损逐渐发展或反复发作后形成柔软囊性疝样斑疹萎缩,指尖压之可下陷。
(3)好发于颜面、躯干,尤其是在上肢的伸侧或肩部,可单发或多发。
(4)一般无自觉症状,少数有瘙痒或灼热感。
(5)病程长,部分患者皮损发展至一定程度后终生不变。
2、Schweninger-Buzzi型
(1)初起在躯干及上肢近端突然发生圆形或椭圆形丘疹,大多为正常皮色。
(2)丘疹逐渐增大至直径1~2cm,成为淡白色或淡褐色、柔软的疝样囊性斑状物。
(3)表面有时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用手指按触时凹下似袋状。
(4)病程进展缓慢,部分皮损可以自然消退,遗留凹下的柔软瘢痕。但新疹可继续不断出现。
3、皮肤痘疮形斑状萎缩
(1)症状始于儿童期。皮损好发于面部、胸部和腹部。
(2)损害为凹点状皮肤萎缩,呈圆形或卵圆形,孤立状存在,分布不对称,大多为正常肤色,少数呈淡褐色。
(3)皮疹随年龄增长有增多和稍微增大的趋势。
4、继发性斑状萎缩
主要分布于躯干部位。其皮损与原发性斑状萎缩相同,但在斑状萎缩发生前,局部常有水痘、梅毒等原发病的典型表现。
并发症
原发性一般无明显并发症,继发性患者常可能会同时患有水痘、梅毒、麻风等疾病。
过期牛奶并无祛斑功效,其所谓“妙用祛斑”缺乏科学依据,盲目使用可能对皮肤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过期牛奶中虽含有乳酸、蛋白质等成分,理论上具有软化角质、保湿的作用,但这些成分并不能直接作用于皮肤深层的黑色素细胞,无法达到分解或抑制黑色素生成的效果,因此无法实现祛斑目的。此外,过期牛奶易滋生细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若直接用于面部护肤,可能引发皮肤炎症,出现红肿、瘙痒甚至感染,长期使用还可能导致皮肤屏障受损,加重色斑问题
胆囊萎缩并没有绝对“缩小到多小即算严重”的固定数值标准,但当胆囊长径小于3厘米、前后径小于1厘米,或胆囊几乎完全失去正常形态、仅剩薄层纤维组织时,通常提示病情较严重,需高度重视。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正常成人胆囊长径约7-10厘米,前后径约3-4厘米。当胆囊因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长期刺激发生萎缩时,其储存和浓缩胆汁的能力会显著下降,影响消化功能。若萎缩至上述范围,往往意味着胆囊已失去正常生理功能,且可能伴随胆囊壁增厚、钙化,甚至存在癌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