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发病年龄为6~20岁,皮损好发于面部、头皮、四肢、胸背、腋下等部位,可全身泛发。初为肤色皮疹,后可变为黄褐色、棕色,融合形成疣状斑块。此外患者还可出现指甲以及黏膜的病变。
典型症状
1、局部损害
(1)皮肤损害:开始为散在炎性丘疹,以后呈乳头状增生,覆有硬的褐色鳞屑或油腻性痂皮,剥去痂皮,中央可见漏斗状小凹窝,伴恶臭。可见疣状肢端角化病样扁平隆起性丘疹。掌跖有点状角化。赘生物主要见于腋窝、臀缝、腹股沟和耳后,头皮上满布细腻性痂,面部以鼻旁严重。
(2)黏膜损害:口腔、结膜、食管和阴道黏膜可出现白色丘疹。牙龈增生。
(3)甲损害:甲可受累,表现为一到数条灰白色或粉红色纵向条纹,穿过甲半月直达游离缘,末端呈角形裂缺。
(4)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或仅有轻度瘙痒,皮损破溃时自觉疼痛。
2、发病特征
通常小于20岁发病,男女比例相仿。皮损对称性泛发性分布,亦可见单侧性或节段性分布。节段性分布的病例可能提示后接合子的突变,好发于面、鼻唇沟、耳后、头皮、腋窝、胸部及腹部。手背及足背部。
3、全身损害
如智力低下、癫痫、骨囊肿、涎腺炎、肺部损害等。
伴随症状
本病可伴发神经-精神性疾患包括情绪障碍、癫痫、智力发育迟缓和慢性进行性脑萎缩等。
并发症
由于患者皮肤损害的存在,患者可能出现大范围的皮肤感染。部分患者也可能有甲癣等情况出现。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艾滋病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取决于发热原因。如果发热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用抗生素治疗可能有效;如果发热是由艾滋病病毒本身或机会性感染(如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用抗生素治疗通常没有效。当艾滋病患者发热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时,抗生素治疗通常是有效的。因为抗生素能够针对细菌进行杀菌或抑菌,从而控制感染并缓解发热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感染部位和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艾滋病患者发热若是由艾滋病病毒本身引起的,如病毒血症期,或是由机会性感染引起,抗生素治疗通常没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