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可进行诊断,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同时为了确认是否有伴发症,还会进行X线检查来辅助诊断。此外,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还需与浅表脂肪瘤样痣、弹性假黄瘤、颈部白色纤维性丘疹病、Schweninger-Buzzi皮肤松弛症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有结缔组织痣的典型症状体征,躯干部出现黄色或皮色的坚实丘疹、结节或斑块。
2、辅助检查
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典型的结缔组织痣病理表现,如真皮中下部的胶原纤维增多、粗大融合、纵横交织。弹力纤维可正常、增多或减少,无钙化。
鉴别诊断
1、浅表脂肪瘤样痣
皮损为肤色或淡黄色丘疹或结节,部分可融合成较大斑块,质地柔软。病理特点为真皮胶原束间可见成熟的脂肪细胞,成群或成条索状分布。
2、弹性假黄瘤
皮损分布以屈侧为主,如颈两侧腋窝、腹股沟和脐部等。皮疹较结缔组织痣小,大小较为均一。在病理上除了弹力纤维增多外,还可见弹力纤维破碎和钙沉积等。
3、颈部白色纤维性丘疹病
主要发生在颈部,呈现无症状的多发性白色丘疹,一般不融合,常发生于老年人。组织病理改变为真皮胶原的非特异性增加。
4、Schweninger-Buzzi皮肤松弛症
皮损和胶原瘤相似,表现为正常肤色的圆形或椭圆形丘疹,特征是触之有疝囊样感觉。
1、基于皮损特点分类
(1)丘疹型:多在出生时发生,皮损呈现丘疹样。
(2)结节型:多发生于5~10岁儿童,皮损呈结节形态。
(3)鲨鱼皮肤型:多发于幼儿,皮损呈大面积鲨鱼皮样斑块。
(4)混合型:兼有以上两种类型的表现。
2、基于伴发症类型分类
此病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其他病变或畸形。如结节性硬化症,白癜风以及脆弱性骨硬化。因此临床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不伴其他器官病变者:仅出现丘疹、斑块等皮肤症状,无其他器官病变。
(2)伴结节性硬化症者:占结缔组织痣患者的1/2~2/3。除上述皮肤症状外,尚
疖肿的硬包能否自愈,应结合具体病情判断。当病情较轻,患者免疫力较强时,一般可以自愈,如果病情严重,通常无法自愈。1、能自愈:疖肿一般是由于炎症不断刺激在局部形成的硬包,如果病情较轻,硬包的体积小,直径在一厘米以下,仅有轻微红肿、疼痛等症状,患者身体免疫力比较强,一般可以自愈。轻度接种的细菌感染范围较小,可利用自身免疫系统将其逐渐清除,从而使硬包缩小或消失。2、不能自愈:当感染严重,形成比较大的疖肿时,硬包的体积较大,伴有持续性疼痛,甚至有明显的化脓现象,这种情况下一般无法自愈
痣是一种皮肤上的色素斑块或突起,主要是由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聚集而成。关于痣是否会自己消失,这主要取决于痣的类型和个体情况。一般来说,大多数痣形成后并不会自行消失。首先,痣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皮肤细胞的增殖和色素的沉积。一旦这些色素细胞在皮肤中聚集形成痣,就会稳定地存在于皮肤组织中,不会自行消散。因此,大多数痣一旦形成,就会长期存在,不会自动消失。其次,痣的稳定性也与其类型和位置有关。有些痣可能是先天性的,从出生时就存在;而有些痣则是后天形成的,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