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只能作综合的对症治疗,包括健康教育、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健康教育是首选,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一般治疗
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包括患儿、患儿父母、老师以及其他与患儿有较多接触的人员。需要知道抽动以及行为障碍是一种病态,是患儿自己无法控制的,并非品质问题。教育方式包括个体指导、口头讲解、书面卡片提示、电话咨询、科普宣传、专门网站等。具体实施要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文化层次及家庭社会因素等,因人而异进行施教。
1、患儿
帮助患儿认识自己的病是可以治疗改善的,不要紧张,消除自卑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多参加活动,帮助患儿获得同学的接纳。
2、父母
父母对患儿的关爱和理解非常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轻抽动的发作。相反父母过多的责备、惩罚和忽视,将有可能加重抽动的发作。应增进亲子接触和交流沟通,稳定患儿的情绪,缓解其恐惧与焦虑:同时也不要认为患儿有病就过分溺爱和顺从。
3、老师
应告知老师有关的医疗知识,并通过老师教育其他同学不要因患儿的怪异动作而讥讽、嘲弄或歧视患儿,帮助患儿消除由疾病引发的紧张、自卑心理;同时,老师要对患儿更加爱护,帮助其解决由于疾病带来的生活和学习上的不便。
药物治疗
1、抽动的手术治疗
(1)抗精神病药
①典型抗精神病药:即传统的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主要为氟哌啶醇和匹莫齐特。两者疗效相当,但副作用较多,不推荐作为首选。氟奋乃静和泰必利也有较好疗效,且副作用较氟哌啶醇轻。
②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即选择性多巴胺D2受体和5-羟色胺2受体双重抑制剂,包括利培酮、奥氮平、齐拉西酮、喹硫平、氯氮平等。
(2)中枢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是治疗轻至中度抽动的一线用药,推荐首选用药。常用药物包括可乐定、胍法辛等。
(3)丁苯那嗪
通过抑制中枢性囊泡单胺转运蛋白2耗竭突触前多巴胺的储存。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
(4)作用于GABA系统的药物
如氯硝西洋、巴氯芬、托吡酯和乙拉西坦等。
(5)肉毒毒素
肉毒毒素注射后通过与突触前神经表面受体结合,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减少注射部位的肌肉收缩。一般用于局灶性运动性抽动(频繁眨眼、肌张力障碍性抽动、颈部抽动)或发声性抽动。
2、强迫症状的手术治疗
(1)三环类抗抑郁药
氯丙咪嗪是治疗强迫症状最有效的药物,但副作用较多,一般不推荐作为首选,当分别用两种SSRIs类药物无效时,才考虑使用。
(2)SSRIs
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帕罗西汀和西酞普兰等均对成人强迫症状有效,通常作为强迫症的首选用药,从小剂量起,缓慢增量。
3、ADHD的手术治疗
(1)中枢兴奋剂
哌甲酯和苯丙胺是治疗ADHD的一线用药,但有引起或恶化抽动症状的副作用,不推荐单独使用。
(2)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单独用药时一般首选可乐定和胍法辛,疗效较好,且副作用较少。
(3)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托莫西汀国外应用效果较好。
手术治疗
经采用多种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患者,可针对额叶、边缘系统、丘脑和小脑等部位进行手术治疗,但效果多不满意,一般不主张使用。
物理治疗
脑深部电刺激(DBS)具有安全、微创、可调试的特点,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应用较少,最佳靶点未能确定。
心理治疗
主要是进行心理调节和疏导,包括对患者进行支持性的心理咨询,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紧张心理,尤其要消除自卑心理。家长应进行支持性指导和行为疗法,合理安排患者正常生活。行为治疗包括以下四种方法:
1、习惯反向训练(HRT)
(1)对于发声性抽动,对抗反应可采用紧闭嘴,通过鼻腔进行慢节奏深呼吸以阻止发声性抽动的发生;
(2)对于运动性抽动,相反的对抗反应是拉紧与抽动相对应的肌肉。
2、正性强化
家长应帮助患者用意念克制自己的抽动行为,只要抽动有减轻,家长给予适当表扬和奖励。
3、松弛训练
教会患者以系统的方式轮换地紧张、放松某一肌群,通过反复训练,可使抽动症状减轻。
4、消极练习法
令患者在指定时间里(如15-30min)有意识地重复做某一种抽动动作,随时间进展,患儿逐渐感到疲劳,抽动频率减少,症状减轻。
你好,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发生在4岁到12岁之间的儿童患者,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精神系统疾病。临床上没有特效的药物进行调理治疗,患者可以对症口服静灵口服液和维生素类的药物进行调理治疗,在用药物调理治疗期间,要注意患儿的护理,不要刺激,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