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治疗目的是改善患者缺血症状,治疗方法包括针对病因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不宜选用血管扩张剂和降压药物,因为有可能加重盗血。
对因治疗
本病最主要的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因此需针对脑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对因治疗。
1、调节血脂药物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对于高脂血症者,需给予调节血脂药物治疗,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非诺贝特、苯扎贝特等。
2、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防止脑血栓形成,还可以延缓脑血管阻塞的病情进展,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溶栓及抗凝类药物
对于动脉内已形成血栓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者,可给予溶栓及抗凝类药物治疗,如阿替普酶、尿激酶、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4、控制血糖药物
糖尿病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需给予控制血糖药物,常用的有二甲双胍、格列美脲、阿卡波糖、瑞格列奈、胰岛素等。
药物治疗
一般无特效药物,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对因治疗无效或症状较重者,医生一般根据病变部位、病因、患者自身情况综合考虑,来选择具体手术方式,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动脉内膜剥脱术、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和血管重建术。一般手术成功者,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乳糜血本身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大病”,但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需高度重视并积极管理。乳糜血是指血液中脂肪含量过高,导致血浆呈现乳白色或混浊状,通常与高脂血症、代谢紊乱相关。它本身并非独立疾病,而是血脂异常的体征,但往往提示心血管疾病、急性胰腺炎等潜在风险。若长期放任,可能因血管堵塞或胰腺损伤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乳糜血更像是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需通过医学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必要时药物干预等措施,降低健康风险
脐动脉血流SD值的正常值与孕周相关,一般中孕期SD值不超过4.0,晚孕期逐渐下降,36-40周时SD值应≤3.0。SD值是脐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的比值,反映胎盘血管阻力和胎儿供血情况。随着孕周增加,胎盘血管逐渐发育完善,阻力降低,SD值也随之下降:孕24周时平均值约3.5,上限不超过4.0;孕30周后应<3.5,36-40周时正常应≤3.0。若SD值升高,可能提示胎盘功能不良、脐带异常或胎儿缺氧,需结合胎心监护、胎动情况及其他超声指标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