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患者在临床上有糖尿病基础,存在周围神经损害的症状、体征或肌电图异常,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肢体麻木、无力、疼痛,即可诊断糖尿病性神经病。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源性神经病、高血糖性神经病等疾病。
鉴别诊断
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SLE是由于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导致的多系统病变,其中约50%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也可出现脑神经麻痹和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等。脑脊液中淋巴细胞轻度增高,蛋白可轻度增高。SLE患者脑内多有血管病变和损害周围神经。主要为小动脉和微动脉受累,光镜下可见玻璃样变性、血管周围炎性浸润以及内膜增厚,血管壁坏死和纤维素沉积,血管腔内有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血栓。一些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有自发性缓解,提示血管病变所致的缺血是可逆性的,并非永久性的损害。免疫异常在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2、血管源性神经病
系指一类由于供给周围神经的血管病变而导致的缺血性神经病。常见于结节性多动脉炎、伯格病、淀粉样变性、动脉粥样硬化、机械性压迫等。由于病因、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累及范围不同,故临床表现也有较大的差异。其共同特点是临床病情与神经缺血严重程度、累及范围具有平行关系。
3、高血糖性神经病
见于初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及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有时诉下肢远端有麻木等不快的异常感觉。经治疗血糖恢复正常时,以上症状迅速消失,治疗开始前的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也常迅速改善。可以认为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水平与末梢神经功能异常是相关的,治疗可使神经症状迅速改善,提示本病的病理不是神经纤维变性和脱髓鞘,而是代谢障碍。
本病按照Thomas提出的糖尿病神经病变分类,可分为全身性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和局灶性及多灶性神经病。
1、全身性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
(1)急性感觉性
(2)慢性感觉运动性
(3)自主神经性
2、局灶性及多灶性神经病
(1)脑神经性
(2)胸腰神经根神经病
(3)单个肢体神经
(4)近端运动性(肌萎缩)
(5)合并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CIDP)
室性早搏是指心脏在心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心搏,它通常发生在心脏的室上部。室性早搏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现频繁室性早搏,就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的症状,如胸闷、气短等。造成频繁室性早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可能和心脏疾病有关,也可能和其他因素有关。一些初步认识到的常见原因包括:心脏肌肉收缩过早或过强、应激、过度疲劳、咖啡因、药物滥用等。频繁室性早搏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的症状,如心慌、胸闷、气短等。然而,大多数情况下,频繁室性早搏并不危险,只是会给患者带来一些不适
房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指的是心房提前发生的电活动,导致心脏提前收缩。房性早搏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心脏结构异常、心脏疾病、药物影响、电解质紊乱、精神压力等。对于房性早搏的治疗,主要取决于其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潜在的病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观察和监测: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房性早搏,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或动态心电图监测,以观察早搏的频率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