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叶癫痫
顶叶癫痫的治疗

治疗原则

顶叶癫痫在症状急性发作时,治疗的关键是迅速控制癫痫发作,维持呼吸通畅。病情平稳者,需辅以抗癫痫药物治疗;若癫痫反复发作,经药物治疗无效者,也可考虑进行手术。急性期治疗

1、顶叶癫痫发作时,可让患者平卧或侧卧,托住患者下颌,防止舌咬伤。注意不要强行往口中塞东西,还需解开患者衣领、腰带,以利于呼吸通畅。抽搐发生时,在关节部位垫上软物,防止发作时的擦伤,不可强压患者的肢体,以免引起骨折和脱臼。惊厥停止后,可将患者头部转向一侧,让分泌物流出,防止窒息。对表现为自动症的患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要强行约束患者,以防伤人和自伤。

2、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注意给氧和防护,置病人于心电、血压、呼吸监护下,定时进行血气、血化学分析。控制呼吸道感染,纠正酸中毒,维持电解质平衡。

药物治疗

迅速控制发作是治疗的关键,可酌情选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发作,避免脑缺氧性损害。

1、传统抗癫痫药物

本类药可在一定范围内抑制病灶区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从而控制癫痫发作,常用药物如丙戊酸、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该类药物具有价格低廉的特点,但是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1)丙戊酸:口服后迅速完全吸收,毒副反应少。长期应用要警惕其肝毒性及高氨血症等特应性反应,另外,震颤、脱发、体重增加、血小板下降等也都是较常见的不良反应。

(2)卡马西平:口服吸收慢且不稳定,进食同时服用可增加吸收。不良反应有视物模糊、复视、眼球震颤、恶心、呕吐、血压异常、头晕、嗜睡、笨拙、精神错乱等。

(3)苯巴比妥:主要为口服给药。不良反应为瞌睡和困倦,对儿童来讲更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兴奋不安、活动过多。长期应用该药物还可造成患儿的认知功能损害。

(4)苯妥英钠:口服给药。它的不良反应较多:与药物剂量有关的毒性反应如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胃痛、便秘等;神经系统反应也较多,如头痛、眩晕、眼球震颤、失眠、精神错乱、运动失调、视觉模糊等。不良反应在减药和停药后可以消失。长期服用者可以发生慢性毒性反应,引起牙龈增生、皮肤粗糙、多毛症、软骨病、免疫功能障碍。慢性中毒者还可以使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小脑萎缩、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

2、新型抗癫痫药物

新型抗癫痫药物能更好的抑制异常放电,半衰期较长。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应用范围广的优点,但价格昂贵。常用药物如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等。

(1)左乙拉西坦:左乙拉西坦是一种安全而且有效的添加治疗,可减少日间活动,提高神经动作电位,但对夜间睡眠的总时间和睡眠质量无明显影响。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疲乏、头昏、嗜睡、头痛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儿童可有兴奋、易激惹等表现,缓慢加量可能避免。

(2)奥卡西平:疗效与卡马西平相当,可以改善精神症状及认知。不良反应类似卡马西平,但少见而且较轻,变态反应性皮疹罕见。

但若癫痫反复发作,经药物治疗无效者,也可考虑进行手术。主要的手术方法为病灶切除术、致痫区多灶性软膜下横切术等。

疾病相关 更多»
癫痫可以申请慢性疾病卡吗

癫痫病患者一般可以申请慢性病卡。慢性病卡是针对患有长期慢性疾病的患者而设立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癫痫作为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符合其办理条件。癫痫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脑部疾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病因复杂等特点,与慢性病的定义相符。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包括药物治疗、日常调理等。办理慢性病卡后,患者可以享受到医疗保险的相关优惠政策,包括门诊、住院、药品等方面的费用报销,以及一些社会福利政策,如公共交通优惠、住房补贴等

闫振文 副主任医师
维生素缺乏会导致癫痫吗

维生素是人体生长发育和正常代谢所必需的有机化合物,其缺乏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维生素缺乏可能与癫痫的发作有一定的关联。维生素缺乏成为了癫痫治疗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之一。首先,维生素B1缺乏可能导致癫痫。维生素B1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其缺乏可能会引起神经元损伤和脑部功能异常,从而增加癫痫的发作风险。因此,对于癫痫患者来说,补充维生素B1可能有助于减轻癫痫的发作。其次,维生素B6缺乏也与癫痫的发作有一定的关联

于永超 主治医师
剖腹产引起癫痫病复发怎么办

在剖腹产手术后出现癫痫发作的情况比较少见,但也有可能发生。这可能与麻醉药物、手术过程中的刺激、手术后的感染等因素有关。如果剖腹产手术后癫痫复发,应该尽快就医,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癫痫药物来控制癫痫发作。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口服、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等方式给予。2.手术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或者癫痫发作频繁、严重,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切除引起癫痫发作的病灶,从而控制癫痫发作

江燕萍 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慢性病
糖尿病 高血压 冠心病 强直性脊柱炎 银屑病 癫痫
出汗
盗汗 自汗 冷汗 小儿多汗 产后多汗 手汗症
老年人疾病
糖尿病 高血压 冠心病 高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