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常表现为急性出现的病损平面以下运动障碍、感觉障碍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起病较急,首发症状多为双下肢无力、麻木、病变相应部位的背痛、病变节段有束带感,多在2天~3天内症状进展至高峰,同时出现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尿便障碍,呈脊髓完全横贯性损害。
典型症状
1、运动障碍
急性起病,迅速进展,早期常为脊髓休克,表现为四肢瘫或截瘫。脊髓休克期可持续3周~4周,如并发肺炎或泌尿系感染,脊髓休克期可延长。上颈段病变累及膈神经脊髓中枢时,除四肢瘫外,可出现膈肌麻痹,呼吸困难。脊髓休克期过后,肌力从远端开始恢复,肌张力及腱反射逐渐恢复。脊髓严重损伤时,常导致屈肌张力增高。
2、感觉障碍
病变节段以下所有感觉丧失,在感觉缺失平面的上缘可有感觉过敏或束带感;轻症患者感觉平面可不明显。随病情恢复感觉平面逐步下降,但较运动功能的恢复慢且差。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早期表现为尿潴留。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因膀胱充盈过度,可出现充盈性尿失禁。病变平面以下少汗或无汗、皮肤脱屑及水肿指(趾)甲松脆和角化过度等。病变平面以上可有发作性出汗过度、皮肤潮红、反射性心动过缓等。
并发症
1、深静脉血栓
患者肢体运动障碍、长期卧床等因素会导致静脉血液流动缓慢,易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2、肺部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
患者出现运动障碍,患者排痰、排尿等功能下降,易并发细菌感染。
室性早搏是指心脏在心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心搏,它通常发生在心脏的室上部。室性早搏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现频繁室性早搏,就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的症状,如胸闷、气短等。造成频繁室性早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可能和心脏疾病有关,也可能和其他因素有关。一些初步认识到的常见原因包括:心脏肌肉收缩过早或过强、应激、过度疲劳、咖啡因、药物滥用等。频繁室性早搏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的症状,如心慌、胸闷、气短等。然而,大多数情况下,频繁室性早搏并不危险,只是会给患者带来一些不适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减少心脏负担,并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首先,患者应该控制摄入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加重动脉的堵塞情况。因此,患者应该尽量避免食用油炸食品、奶油、黄油等高脂肪食物,选择低脂肪的鱼类、瘦肉、豆类和全谷类食物。其次,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豆类都富含纤维,可以帮助降低胆固醇水平,并且有助于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