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偏瘫
小儿急性偏瘫的症状

根据起病开始时的症状及病程可分暴发性起病、急性起病、轻型、复发性偏瘫、腔隙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同的类型,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典型症状

1、暴发性起病

较多见,症状立即达到高峰。患儿突然偏瘫,常合并惊厥发作和意识障碍。惊厥限于一侧,偶可扩展至全身。偏瘫发展迅速,惊厥停止后即可显现,1~2天内达顶点。上肢和面肌瘫痪为主,下肢较轻。开始时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腱反射引不出,但可有病理反射。2~3周后变为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明显。运动功能的恢复多在6个月以内,但多数患儿有后遗症。此外,也可见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

2、急性起病

偏瘫在3~7天内发展到顶点,一般不伴惊厥发作,意识障碍不明显或仅为一过性。运动功能恢复较完全,一部分遗留轻度的运动障碍。

3、轻型

只有暂时性一侧肢体软弱无力,于数天内即可恢复。

4、复发性偏瘫

指一侧肢体在瘫痪恢复后,该侧又发生多次瘫痪,两次偏瘫之间的间隔时间各例不一,多数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完全。在年长儿多以偏瘫开始,一部分伴有惊厥;婴幼儿常以惊厥开始,然后出现偏瘫。多数患儿在起病时意识清楚,只少数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多无明显变化。

5、腔隙性脑梗死

是脑动脉深穿支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微栓塞,常为多发,晚期坏死组织被清除而形成多个小囊腔。在小儿常找不到特异病因,可见于烟雾病、病毒感染(特别是水痘后)。梗死部位多见于大脑皮质下,如基底节、内囊、丘脑、脑干、小脑等。临床表现因梗死部位而不同,有的无明显症状,有的是单纯偏瘫,或为共济失调伴轻偏瘫,也可能为偏身舞蹈手足徐动,或出现注视麻痹、构音不清、吞咽困难等。

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是指脑局部因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暂时性脑功能障碍。临床特点是突然出现偏瘫,持续时间短(数分钟至数小时),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影像学检查看不到病变,易复发。

(1)小儿颈动脉系统TIA较多见,表现为偏瘫、失语、偏身感觉异常、视力障碍等。

(2)小儿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主要表现为眩晕、呕吐、复视、视力或视野症状、共济失调、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

(3)交叉性麻痹(一侧脑神经麻痹伴对侧偏瘫),是一侧脑干缺血的表现。

并发症

常合并惊厥发作和意识障碍,2~3个月后往往出现肌腱挛缩,多数患儿有后遗症,如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运动障碍、共济失调、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

疾病相关 更多»
小儿腹股沟疝气手术最佳时间

小儿腹股沟疝气手术的最佳时间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需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综合判断。小儿腹股沟疝气在6个月以内,且疝囊较小、未发生嵌顿等紧急情况,可先观察并定期复查,因为此阶段存在自愈的可能。然而,若疝囊较大、经常突出,或孩子有明显不适感,手术则应考虑在6个月至1岁之间进行。6个月以内的小儿腹壁肌肉尚在发育中,随着身体生长,腹壁强度可能逐渐增强,疝气有可能自行消失。但6个月之后,自愈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1岁左右的孩子对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好

李兰娜 副主任医师
小儿多囊肾怎么治疗

小儿多囊肾是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其特征是肾脏中出现多个囊肿。这些囊肿会逐渐增大,影响肾脏的功能,并可能导致并发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定期监测: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肾功能检查等,以监测囊肿的大小和肾脏功能的变化。2.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多囊肾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控制血压可以减缓肾脏疾病的进展。医生可能会开具降压药物,并建议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3.饮食调整:患者可能需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以减轻肾脏的负担

黄东生 主任医师
急性心肌梗塞的饮食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减少心脏负担,并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首先,患者应该控制摄入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加重动脉的堵塞情况。因此,患者应该尽量避免食用油炸食品、奶油、黄油等高脂肪食物,选择低脂肪的鱼类、瘦肉、豆类和全谷类食物。其次,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豆类都富含纤维,可以帮助降低胆固醇水平,并且有助于控制体重

赵士超 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慢性病
糖尿病 高血压 冠心病 强直性脊柱炎 银屑病 癫痫
出汗
盗汗 自汗 冷汗 小儿多汗 产后多汗 手汗症
老年人疾病
糖尿病 高血压 冠心病 高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