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慢性硬膜下血肿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高龄体弱、难以耐受手术或手术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考虑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促进血肿吸收。
对症治疗
1、对头痛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使用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萘普生及布洛芬等止痛药物,以及麦角类制剂和曲普坦类药物。
2、存在焦虑、抑郁及失眠等精神症状的患者,可使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地西泮、艾司唑仑及坦度螺酮等药物调节情绪及睡眠,也可选用扎来普隆。
3、对有精神及情感症状者临床多应用奥氮平控制。
4、癫痫发作者使用丙戊酸钠治疗。
药物治疗
1、阿托伐他汀钙
具有免疫调节和促血管成熟的双调节作用。目前,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已被我国许多神经外科医生用于促进慢性硬膜下血肿吸收及防治手术后复发。
2、地塞米松
通过抑制免疫炎症细胞聚集,吞噬、释放炎症介质,肺特异性地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小剂量短疗程地塞米松应用可以提高阿托伐他汀钙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人凡有明显症状者,应根据术前检查结果给予钻孔置管引流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置管引流术为首选。
1、钻孔置管引流术
血肿较小者于顶结节处钻一孔即可,较大者在额部再钻一孔,切开硬脑膜和血肿的壁层包膜,经骨孔置入导管于血肿腔内,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流出液清亮为止。保留顶结节钻孔处的导管,引流2-3天,多可治愈。
2、开颅血肿清除术
适合钻孔置管引流术后反复复发的患者。根据术前影像检查结果选择合适术区并作皮瓣,切开皮肤显露颅骨,取约10cm×12cm大小的骨窗,钻孔去除骨瓣,予血肿处硬脑膜悬吊,并作一小口缓慢排血减压。
硬膜下血肿手术以后,临床会出现头痛或者出现继续出血的现象,而且很容易导致颅内感染,临床手术以后的患者,而且很容易留下后遗症,比如出现大脑损伤的时候会导致出现癫痫或者出现下肢功能障碍,或者出现语言功能障碍等严重的并发症,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的时候,一定要在当地医生指导下进行指导,而且还要及早的进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