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

治疗原则

慢性硬膜下血肿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高龄体弱、难以耐受手术或手术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考虑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促进血肿吸收。

对症治疗

1、对头痛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使用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萘普生及布洛芬等止痛药物,以及麦角类制剂和曲普坦类药物。

2、存在焦虑、抑郁及失眠等精神症状的患者,可使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地西泮、艾司唑仑及坦度螺酮等药物调节情绪及睡眠,也可选用扎来普隆。

3、对有精神及情感症状者临床多应用奥氮平控制。

4、癫痫发作者使用丙戊酸钠治疗。

药物治疗

1、阿托伐他汀钙

具有免疫调节和促血管成熟的双调节作用。目前,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已被我国许多神经外科医生用于促进慢性硬膜下血肿吸收及防治手术后复发。

2、地塞米松

通过抑制免疫炎症细胞聚集,吞噬、释放炎症介质,肺特异性地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小剂量短疗程地塞米松应用可以提高阿托伐他汀钙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人凡有明显症状者,应根据术前检查结果给予钻孔置管引流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置管引流术为首选。

1、钻孔置管引流术

血肿较小者于顶结节处钻一孔即可,较大者在额部再钻一孔,切开硬脑膜和血肿的壁层包膜,经骨孔置入导管于血肿腔内,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流出液清亮为止。保留顶结节钻孔处的导管,引流2-3天,多可治愈。

2、开颅血肿清除术

适合钻孔置管引流术后反复复发的患者。根据术前影像检查结果选择合适术区并作皮瓣,切开皮肤显露颅骨,取约10cm×12cm大小的骨窗,钻孔去除骨瓣,予血肿处硬脑膜悬吊,并作一小口缓慢排血减压。

相关解析
高亦深 主治医师

神经外科 威海市中心医院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的都是要采取钻孔引流的方式进行治疗,在硬膜下血肿最多的那个层面打孔,然后放置一个管路在里面,将四周的血凝块或者是积液等等进行冲洗掉。在后期留置这根导管逐渐地将液体再次完整的引流,基本上后期再通过自身的吸收即可,并不需要太特殊的其它治疗方式。所以综合来讲,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分为外科钻眼手术治疗,内科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相应的治疗方式。

观看语音
舒志强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办法有两种,一个是药物保守治疗,另外一个是通过手术处理。要根据血容量的多少和中线移位的情况来定,如果血肿量比较少,中线移位也不明显的话,可以选择药物保守治疗,平时可以应用阿托伐他汀,有助于改善局部的微循环,促进血肿的吸收。而如果血容量比较大,导致中线明显移位,可以通过钻孔冲洗引流手术处理。

观看问答
疾病相关 更多»
硬下疳一般多久溃烂

硬下疳一般在形成后1-4周内溃烂,部分患者可能在24小时至2-3天内快速溃烂,而少数进展缓慢者可能延迟至数周。溃烂时间受个体免疫状态、感染螺旋体数量及病情发展速度影响。硬下疳是梅毒一期典型表现,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发。感染后2-4周,螺旋体在入侵部位引发炎症反应,形成硬下疳。初期表现为单发、无痛性小红斑或丘疹,迅速发展为圆形或椭圆形硬结,边界清晰,表面可出现糜烂或溃疡,基底较硬,有浆液性渗出物。多数情况下,硬下疳在形成后1-4周内溃烂,但具体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

王霞 副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心血管病
高血压 低血压 高血压危象 高血压急症 高血压脑出血 血压波动大
梗死
脑梗死 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塞 大面积脑梗塞 脑腔隙性梗塞 脊髓梗死
头痛
神经性头痛 血管性头痛 紧张性头痛 间歇性头痛 慢性头痛 前额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