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仅靠癫痫、颅内压增高症状、运动、感觉神经障碍等临床表现不能确诊,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关键。医生首先询问病史,之后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根据患者的症状可能进一步建议患者做头颅CT、头颅MRI、脑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及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排除转移癌、胶质瘤、特发性癫痫、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等疾病。
鉴别诊断
1、脑转移瘤
是其他部位的原发肿瘤通过血液、淋巴等途径转移至颅内的肿瘤。患者病程短,症状进展快,在CT上转移癌多在皮质及皮质下,呈现类圆形的等或低密度,也可为较高密度或囊性肿块,强化后呈均匀一致或环状增强。肿瘤周围脑水肿严重且较广泛,有时可发现肺、前列腺、卵巢的原发癌病灶。
2、胶质瘤
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患者病程短,症状进展快,在CT上胶质瘤位于脑实质内,边界不清,多呈较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可有囊,强化后有明显增强,肿瘤多不规则。
3、特发性癫痫
是病因不明,未发现脑部有引起癫痫发作的结构性损伤或功能异常的一种癫痫类型。大都起病于20岁以前,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局灶体征,在间歇期做脑电图描记可记录到痫性放电。脑成像检查常无明显异常发现。
4、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是伤后2-3周以上出现的血肿,有颅内压进行性增高,意识障碍及轻偏瘫等临床表现。病史中可追溯到数月前曾有头部外伤史,往往是不严重的头部外伤。成像检查呈现边界清楚的梭形低密度影。可通过病史、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1、基于肿瘤部位分类
(1)前部:从鸡冠到冠状缝为前1/3,占矢状窦旁脑膜瘤的33%。患者主要症状是多年头痛。
(2)中部:从冠状缝到人字缝为中1/3,50%矢状窦旁脑膜瘤发生在此段,80%患者出现对侧局限性癫痫发作。
(3)后部:从人字缝到窦汇为后1/3,20%的肿瘤位于此段。患者常有头痛及颅内压增高,大的肿瘤可出现视野缺损,癫痫不常见。
2、基于病理分型分类
(1)WHOⅠ级脑膜瘤:上皮型、纤维型、过渡型、砂砾型、血管瘤型、微囊型、内分泌型、淋巴浆细胞丰富型、化生型。
(2)WHOⅡ级脑膜瘤:脊索瘤样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它是由于眼表面的结膜组织增生并向角膜表面延伸形成的。翼状胬肉通常是由于长期暴露于风沙、烟尘、紫外线等刺激因素下引起的。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老年人和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的人更容易患上。翼状胬肉会逐渐生长并覆盖角膜,影响视力。以下是翼状胬肉的检查方法:1.眼部检查:医生会使用放大镜或裂隙灯显微镜来检查眼睛。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翼状胬肉的大小、形状、位置和颜色等特征,还可以评估角膜的透明度和损伤程度。2.视力检查:医生会进行视力检查,以确定翼状胬肉是否影响视力
豹纹状眼底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结构特征。它指的是在某些动物的眼睛中,视网膜后面存在一层特殊的反光组织,使得眼睛在暗处或低光环境下看起来像是反射着光线,呈现出类似豹纹的图案。这种反光组织被称为脉络膜层,是眼睛的血管层,富含黑色素和血管,起到营养和保护眼球的作用。在脉络膜层的后面,有一层称为毯状光感受器的组织,由大量的反光细胞组成。这些反光细胞能够反射光线,使得进入眼睛的光线再次被利用,从而提高了动物在低光环境下的视力和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