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根据患者遗传家族史、皮肤外伤史,以及皮肤出现黄色坚实性小丘疹,内含角质样球状颗粒等典型临床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病理检查结果,通常不难诊断。诊断过程中还需与扁平疣、毛发上皮瘤、汗管瘤、脂肪粒相鉴别。
鉴别诊断
1、扁平疣
好发于青少年,多骤然出现,皮损常为扁平丘疹,表面光滑,质硬,为浅褐色或正常皮肤色,多散在分布,形态大小可以不一,好发于面和手背等,有时可沿抓痕分布排列成条状。可有自愈性,但自愈后仍可复发。
2、毛发上皮瘤
丘疹较本病稍大而坚实,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好发于鼻唇沟处,组织病理可鉴别,毛发上皮瘤组织学特点为真皮内基底细胞团块。
3、汗管瘤
又称汗管囊腺瘤,好发于青年女性,常有家族史。多发生在两下眼睑,常见皮损为扁平丘疹,呈肤色、淡黄色或褐色。直径为1~3mm,质地坚实,可群集但不融合,常对称分布,挤压无坚实的白色角质样球形颗粒。通过病理检查可鉴别。
4、脂肪粒
脂肪粒是长在皮肤上的白色小疙瘩,大小不一,大至小米、小至针尖,一般出现在眼睛的周围。脂肪粒的产生可能和使用太过滋养的护肤品有关。也可能为皮肤上的微小伤口在修复过程中生成的一个白色小囊肿。或者可能是由于皮脂被角质所覆盖,不能正常排至表皮,从而堆积与皮肤内形成的白色颗粒。
粟丘疹可分为原发型和继发型两种;此外,还可根据发病情况分为其他类型的栗丘疹,如多发性发疹性栗丘疹、斑块状栗丘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