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丘疹
粟丘疹的诊断

诊断

根据患者遗传家族史、皮肤外伤史,以及皮肤出现黄色坚实性小丘疹,内含角质样球状颗粒等典型临床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病理检查结果,通常不难诊断。诊断过程中还需与扁平疣、毛发上皮瘤、汗管瘤、脂肪粒相鉴别。

鉴别诊断

1、扁平疣

好发于青少年,多骤然出现,皮损常为扁平丘疹,表面光滑,质硬,为浅褐色或正常皮肤色,多散在分布,形态大小可以不一,好发于面和手背等,有时可沿抓痕分布排列成条状。可有自愈性,但自愈后仍可复发。

2、毛发上皮瘤

丘疹较本病稍大而坚实,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好发于鼻唇沟处,组织病理可鉴别,毛发上皮瘤组织学特点为真皮内基底细胞团块。

3、汗管瘤

又称汗管囊腺瘤,好发于青年女性,常有家族史。多发生在两下眼睑,常见皮损为扁平丘疹,呈肤色、淡黄色或褐色。直径为1~3mm,质地坚实,可群集但不融合,常对称分布,挤压无坚实的白色角质样球形颗粒。通过病理检查可鉴别。

4、脂肪粒

脂肪粒是长在皮肤上的白色小疙瘩,大小不一,大至小米、小至针尖,一般出现在眼睛的周围。脂肪粒的产生可能和使用太过滋养的护肤品有关。也可能为皮肤上的微小伤口在修复过程中生成的一个白色小囊肿。或者可能是由于皮脂被角质所覆盖,不能正常排至表皮,从而堆积与皮肤内形成的白色颗粒。

粟丘疹的类型

粟丘疹可分为原发型和继发型两种;此外,还可根据发病情况分为其他类型的栗丘疹,如多发性发疹性栗丘疹、斑块状栗丘疹。

相关解析
黎舒华 副主任医师

皮肤病科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粟丘疹和脂肪粒的区别

粟丘疹和脂肪粒没有区别,属于同一种皮肤疾病的不同称谓。脂肪粒又被称为栗丘疹,好发于眼睛周围肌肤,一般是由于肌肤角质层过厚,无法正常代谢,堆积到毛孔而形成的白色颗粒。该种皮肤疾病治疗方法较为简单,应用粉刺针将其表面剥开之后挤出即可。而在治疗后要注意皮肤清洁,避免应用过于油腻的护肤品。

观看问答
疾病相关 更多»
尖锐湿疣早期丘疹疼吗

尖锐湿疣早期丘疹通常不疼。尖锐湿疣是一种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人乳头瘤病毒有多种不同的亚型,其中一些与生殖器疣有关。尖锐湿疣通常出现在外生殖器、肛门周围和阴道等部位。尖锐湿疣早期的症状通常是小而柔软的丘疹,这些丘疹通常是肉色或淡红色的,并且可能会逐渐增大和增多,这些丘疹通常不会引起疼痛或瘙痒,但在摩擦或接触时可能会感到不适。如果怀疑自己患有尖锐湿疣,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医生通常会通过肉眼观察或进行组织活检来确诊尖锐湿疣。治疗方法包括局部药物治疗、冷冻疗法、激光治疗等

张江林 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皮肤病
带状疱疹 毛囊炎 尖锐湿疣 手足口病 水痘 风疹
黑癣 叠瓦癣 癣菌疹 毛癣 脓癣 明癣
寄生虫病
蛲虫病 包虫病 蛔虫病 钩虫病 绦虫病 肝吸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