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常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大部分患者还可见呕吐、眩晕和复视。其他临床症状则取决于肿瘤所在的位置,是否伴有囊肿、水肿,及红细胞是否增多等。
典型症状
1、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
约2/3的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肿瘤发生在小脑,患者常表现为间断性枕下痛、行走不稳、眩晕、恶心呕吐、复视等。
2、脑干血管网织细胞瘤
患者常表现为头痛、感觉迟钝、平衡障碍、吞咽困难、食欲缺乏等。
3、脊髓血管网织细胞瘤
患者常表现为脊柱疼痛、肢体感觉减退,伴疼痛、乏力、排尿异常、共济失调等。病情发展
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起病缓慢,病程约7个月左右,少数患者病程可达10年。偶尔可因肿瘤出血或囊性病变而突然起病,症状可有起伏或剧烈变化。女性妊娠期可出现症状或病情加重。
并发症
1、红细胞增多
部分患者可伴有红细胞增多,患者除典型症状外,还可出现面部及颈部皮肤潮红、血压增高、四肢疼痛等症状。
2、颅内压增高
若肿瘤影响脑脊液回流,则患者可出现颅内压增高,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意识模糊等,严重患者可出现昏迷、呼吸衰竭等症状。
神经鞘瘤属于良性肿瘤。它起源于神经鞘的施万细胞,是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的肿瘤类型之一。从肿瘤特性来看,神经鞘瘤通常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相对清楚。它可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如颅内、椎管内以及四肢等周围神经。不同部位的神经鞘瘤表现各异,例如颅内听神经鞘瘤,常以一侧耳鸣、听力下降起病;椎管内神经鞘瘤可压迫脊髓,引起一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等;四肢的神经鞘瘤多表现为局部的肿块,可伴有疼痛或感觉异常。在治疗方面,手术切除是神经鞘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抗巨细胞病毒IgG抗体偏高通常表示人体曾感染过巨细胞病毒,目前多处于感染恢复期或已获得终身免疫,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巨细胞病毒感染后,人体会先后产生IgM和IgG抗体:IgM抗体在感染早期出现,持续时间较短,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抗体在感染中后期或恢复后产生,可长期存在甚至终身携带。因此,IgG抗体偏高说明既往感染过巨细胞病毒,而非现症感染。健康人群中多数人曾隐性感染巨细胞病毒,尤其是免疫功能正常者,这种情况通常无临床症状,也无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