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难以诊断,若血常规淋巴细胞比例异常增高,提示本病发生的可能,而后可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或立体定向活检等其他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诊断依据
1、症状与体征
患者出现头痛、呕吐、嗜睡、肢体无力、癫痫、视盘水肿等颅内高压症状,或出现精神、性格方面的改变等。
2、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CT或MRI多表现为高密度或等密度病灶,多为实体额圆形或卵圆形,周围常有水肿带,强化后明显均匀一致增强。PET-CT表现为高代谢以及摄取增多。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有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常表现为蛋白含量增高而糖含量降低,部分病人的脑脊液中能检出肿瘤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增高。免疫组织学检查可表现出CD20、CD19、CD22、CD79a等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阳性。部分患者可出现HIV、HBV、HCV等病毒学检查阳性。
(3)病理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大体肿瘤切面呈灰红色或灰白色,质地软,无包膜,血供不丰富,镜下肿瘤细胞弥漫密集呈片状分布,大小不一,胞浆少而核大,围绕血管呈套袖样浸润生长,多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鉴别诊断
依据头痛、呕吐、意识混乱等颅内高压症状,偏瘫、抽搐等局部症状或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很难与许多原发性或继发性颅内疾病相鉴别,如恶性胶质瘤、转移瘤、脑脓肿、结核和寄生虫性疾病等,确诊和鉴别依赖于立体定向活检组织学检查。
神经鞘瘤属于良性肿瘤。它起源于神经鞘的施万细胞,是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的肿瘤类型之一。从肿瘤特性来看,神经鞘瘤通常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相对清楚。它可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如颅内、椎管内以及四肢等周围神经。不同部位的神经鞘瘤表现各异,例如颅内听神经鞘瘤,常以一侧耳鸣、听力下降起病;椎管内神经鞘瘤可压迫脊髓,引起一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等;四肢的神经鞘瘤多表现为局部的肿块,可伴有疼痛或感觉异常。在治疗方面,手术切除是神经鞘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免疫系统紊乱一般不是大病。免疫系统紊乱指的是免疫系统功能出现异常,但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方式得到改善和控制。免疫系统紊乱可能表现为免疫功能低下或过度活跃,导致身体容易感染疾病或出现过敏反应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免疫系统紊乱就是大病。多数情况下,免疫系统紊乱是暂时的、可逆的,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减轻压力、避免接触过敏原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医生也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具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帮助恢复免疫系统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