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因

本病是感染钩端螺旋体所致,其主要的传染源是鼠类和猪,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以及经口传播。钩端螺旋体进入人体后,可对多个器官造成损伤,所造成的病情轻重与菌型和人体免疫状态有关。

基本病因

1、钩端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钩端螺旋体常见的流行群是黄疸出血群、波摩那群、犬群、流感伤寒群、澳洲群、秋季群、七日群和爪哇群。波摩那群分布最广,是洪水型和雨水型的主要菌群;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是稻田型的主要菌群。钩端螺旋体的型别不同,其毒力和致病性也不同。某些钩端螺旋体的细胞壁含有内毒素样物质有较强的致病作用。

2、钩端螺旋体的致病机制

(1)钩端螺旋体经破损或正常皮肤与黏膜侵入人体后,经淋巴管或直接进入血流繁殖产生毒素,约3~7天内形成钩端螺旋体败血症。起病约3~14天,钩端螺旋体进入内脏器官,使其受到不同程度损害,造成中期多个器官损伤。多数患者为单纯败血症,内脏器官损害轻,少数患者有较重的内脏损害,出现肺出血、黄疸、肾衰竭、脑膜脑炎等。起病后数天至数月为恢复期或后发症期,因免疫病理反应,可出现后发热、眼后发症和神经系统后发症等。

(2)钩端螺旋体病病情轻重与菌型和人体免疫状态有关。毒力强的钩端螺旋体常引起黄疸、出血或其他严重表现;而毒力弱者很少引起黄疸与出血。但病情轻重更决定于机体的免疫状态,初入疫区而患病者,病情较重;久居疫区者或接受免疫接种者,病情多较轻。同一菌型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菌型也可引起相同的临床表现。本病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轻重不一,临床上因某一器官病变突出,而出现不同临床类型。

危险因素

1、新入疫区者,其发病率往往高于疫区居民。

2、从事农业、渔业、野外工作和挖矿等工作者。

疾病相关 更多»
艾滋病如何在人群中悄然蔓延?这几条传播链路须知!

🚨今天一定要跟大家认真唠唠艾滋病这个严肃的话题,特别是它的传播途径,了解清楚真的能帮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身边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1️⃣性传播💑性传播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病毒存在于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通过性接触时发生的黏膜细微破损即可侵入机体致病。因此,无论是同性、异性还是双性接触,都有可能传播艾滋病。所以,进行性生活时一定要规范使用避孕套,保护好自己哦!🛡️2️⃣血液传播💉血液传播也是艾滋病的重要传播途径

罗晓丹 副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寄生虫病
蛲虫病 包虫病 蛔虫病 钩虫病 绦虫病 肝吸虫病
免疫缺陷
艾滋病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联合免疫缺陷病 抗体免疫缺陷病 遗传性补体缺陷病 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
传染病
肺结核 腮腺炎 麻疹 猩红热 百日咳 流行性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