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病前可有一定的潜伏期,长至28天,短至2天。发病后,其典型的临床经过可分早期、中期和后期三期。可表现为发热、头疼、全身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咯血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发生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肾衰竭等并发症。
典型症状
1、早期(钩端螺旋体败血症期)在起病后3天内,为早期钩端螺旋体败血症阶段,主要为全身感染中毒表现。急起发热,伴畏寒或寒战,体温39℃左石,多为稽留热,部分患者为弛张热。热程约7天,亦可达10天。脉搏增快。头痛明显,一般为前额部。全身肌肉酸痛,包括颈、胸、腹、腰背肌和腿肌。其中第1病日即可出现腓肠肌疼痛,轻者仅感小腿胀,轻度压痛;重者疼痛剧烈,不能行走,甚至拒按,有一定的特征性。乏力显著,特别是腿软明显,甚至不能站立和行走。发病第1天即可出现眼结膜充血,以后迅速加重,可发生结膜下出血。病后第2天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淋巴结多见,其次是腋窝淋巴结群。一般为黄豆或蚕豆大,个别也可大如鸽蛋。质较软,有压痛,但无红肿和化脓。其他还可有咽部疼痛和充血,扁桃体肿大,软腭小出血点,恶心,呕吐,腹泻,肝脾轻度肿大等。
2、中期(器官损伤期)起病后3~10天,为症状明显阶段,其表现因临床类型而异。
(1)流感伤寒型:无明显器官损害,是早期临床表现的继续,经治疗热退或自然缓解,病程一般5~10天。此型最多见。
(2)肺出血型:在早期感染中毒表现的基础上,于病程3~4天开始,病情加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出血。肺出血轻型者痰中带血或咯血,肺部无明显体征或闻及少许啰音,X线胸片仅见肺纹增多、点状或小片状阴影,经及时而适当治疗较易痊愈。肺弥漫性出血型是在渐进变化的基础上突然恶化,来势猛,发展快,是近年无黄疸型钩端螺旋体病的常见死因。
(3)黄疸出血型:此型又称外耳病。于病程4~8天后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出血和肾损害。出现肝损害时,患者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黄疸于病程第10天左右达到高峰,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触痛,部分患者有轻度脾大。轻症者预后较好;重型者黄疸达正常值10倍以上,可出现肝性脑病,多有明显出血和肾衰竭,预后较差。有出血者,常见为鼻出血,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咯血,尿血,阴道流血,呕血,严重者有消化道大出血,从而引致休克或死亡。少数患者在黄疸高峰期出现肺弥漫性出血而死亡。有肾脏损害时,轻者仅少量蛋白尿,镜下血尿,少量白细胞和管型重者出现肾衰竭,表现为少尿、大量蛋白尿和肉眼血尿、电解质紊乱、氮质血症与尿毒症。肾衰竭是黄疸出血型的主要原因,占死亡病例的60%~70%。
(4)肾衰竭型:各型钩端螺旋体病都可有不同程度肾损害的表现,黄疸出血型的肾损害最为突出。单纯肾衰竭型较少见。
(5)脑膜脑炎型:出现严重头痛、烦躁、颈抵抗、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脑膜炎表现,以及嗜睡、神志不清、谵妄、瘫痪、抽搐与昏迷等脑炎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脑水肿、脑疝及呼吸衰竭。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蛋白增加,白细胞多在500×106/L以下,以淋巴细胞为主,糖正常或稍低,氯化物正常。脑脊液中分离到钩端螺旋体的阳性率较高。仅表现为脑膜炎者预后较好,脑膜脑炎者往往病情重,预后较差。
3、后期(恢复期或后发症期)少数患者退热后于恢复期可再次出现症状和体征,称钩端螺旋体后发症。
(1)后发热:热退后1~5天,再次出现发热,38℃左右,不需抗生素治疗,经1~3天而自行退热。
(2)眼后发症:多发生于波摩那群钩端螺旋体感染,退热后1周至1个月出现。以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常见,也有虹膜表层炎、球后视神经炎或玻璃体混浊等。
(3)反应性脑膜炎:少数患者在后发热的同时出现脑膜炎表现,但脑脊液钩端螺旋体培养阴性,预后良好。
(4)闭塞胜脑动脉炎:病后半个月至5个月出现,表现为偏瘫、失语、多次反复短暂肢体瘫痪。脑血管造影证实有脑基底部多发性动脉狭窄。
并发症
可有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肾衰竭等并发症。
你好,出现钩端螺旋体感染的情况之后,也是需要及时的选择使用药物进行治疗的,只要就是选择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这类疾病的首选的抗菌药物就是青霉素类的药物,在出现上述的疾病之后,还是需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之后,根据检查的情况,进行住院治疗,以促进健康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