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肠狭窄
先天性肠狭窄的诊断

诊断

根据婴儿在出生后数小时或数天出现的不完全肠梗阻症状,如腹部膨隆、反复呕吐及排便量少等,结合实验室检查、X线平片、钡餐造影、超声检查等综合分析,一般可以确诊。在诊断过程中,还需注意与肠旋转不良、胎粪性肠梗阻等疾病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

1、肠旋转不良

偶有在新生儿期突然发生肠扭转,与先天性肠狭窄不易鉴别。由于起病时先为不完全梗阻,症状较轻,呕吐发生较迟,症状逐步加重,钡剂灌肠即可鉴别。

2、胎粪性肠梗阻

在国外为新生儿肠梗阻常见原因之一,但在国内罕见。由于体内黏液腺分泌不正常,黏液稠厚,肠腔内容物积聚在远端回肠,阻塞肠腔,多表现低位肠梗阻症状。出生后即可呕吐,呕吐物暗绿色,腹胀明显,仍可有少量胎粪排出,胎粪中能看到角化上皮,X线腹部平片能看到颗粒状影。

3、肥厚性幽门狭窄

少数病例狭窄位于十二指肠壶腹上端,呕吐物不含胆汁,需与幽门狭窄鉴别,后者发病晚,X线检查无双泡征可除外。

4、其他原因导致的肠狭窄

先天性肠狭窄需与环状胰腺、肠重复畸形、腹膜带、异位的肠系膜上动脉等肠外压迫所导致的肠狭窄鉴别,主要根据钡餐造影或钡剂灌肠、超声等检查来确诊。但鉴别上述原因常较困难,经手术才能证实。

先天性肠狭窄的类型

由于引起的原因不同,临床上分为三种类型

1、管腔内隔膜型狭窄

约占44%,狭窄程度颇不一致,轻度狭窄者仅略呈收缩状态,严重狭窄者在隔膜中央或侧方有一小孔,直径0.2~0.3cm。狭窄近端肠管扩张、肠壁肥厚水肿,远端肠管较细。

2、管腔外压迫型狭窄

占33%,管腔内正常,管腔外病变如畸形血管的压迫(十二指肠前门静脉,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先天性环形胰腺、肠重复畸形、先天性腹腔内及腹膜后囊实性肿物等压迫造成肠狭窄。

3、管腔内外联合因素引起的狭窄

占22%,如十二指肠膜式狭窄并有肠回转不良或环形胰腺等。

疾病相关 更多»
肠化什么意思

肠化即肠上皮化生,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取代的病理现象,属于胃癌前病变。正常胃黏膜由胃腺上皮构成,长期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刺激时,胃黏膜细胞会逐渐转变为具有肠黏膜特征的细胞,需通过胃镜活检和病理检查确诊。肠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诱因,其引发的持续炎症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促使细胞向肠型转化。胆汁反流、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遗传易感性,也可能通过直接损伤胃黏膜或干扰修复机制参与其中

龚瑾 主任医师
脑血管狭窄是大病吗

脑血管狭窄属于较为严重的疾病。其严重程度取决于狭窄程度、症状表现及对脑功能的影响。若狭窄较轻且无症状或仅轻微头晕、头痛,积极治疗后预后通常较好;但若狭窄严重,可能引发脑梗死、瘫痪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需高度重视并积极治疗。脑血管狭窄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多方面。轻度狭窄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头痛、眩晕、肢体无力、言语障碍、视力问题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若不及时治疗,狭窄可能导致急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此外,脑血管狭窄还可能反复发作,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

潘琪 主任医师
血管狭窄一般多久能自愈

血管狭窄一般无法自愈,需通过医疗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控制病情,仅极少数特殊类型,如颈动脉夹层,可能在6个月内自行修复。血管狭窄多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壁炎症或先天性畸形引起,这些病变会持续破坏血管结构,导致管腔逐渐狭窄。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差,且血管壁的增生性改变难以逆转,绝大多数狭窄无法通过自身修复机制恢复原状。若未及时干预,狭窄可能持续加重,甚至引发心梗、脑梗等严重并发症。临床中,仅颈动脉夹层等特殊类型可能实现自愈

罗勇 主任医师
婴儿肠胀气一般持续到几个月

婴儿肠胀气通常可能持续到3至12个月,具体需结合宝宝月龄、喂养方式及健康状况综合判断。新生儿期(0-1个月)的肠胀气多因消化系统未发育成熟,吞咽羊水或空气导致,一般持续数天至一周,表现为肚子鼓鼓、哼哼唧唧,可能数小时缓解。1-3个月是肠胀气高发期,此时宝宝肠胃功能弱,易消化不良或肠绞痛,肠胀气可能持续2-3周,严重者超1个月;3-6个月随着肠胃功能发育,肠胀气逐渐缓解,但若辅食添加不当或过敏,可能再次引发,持续1-2周;6-12个月肠胀气较少见,但生病或饮食不规律时仍可能出现,持续几天至一周

陈晓玲 副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胃病
慢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 急性单纯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小儿胃炎
腹泻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轮状病毒肠炎 病毒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大肠杆菌性胃肠炎
大便
黑便 果酱样大便 柏油便 大便灰白 恶臭便 大便色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