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根据婴儿在出生后数小时或数天出现的不完全肠梗阻症状,如腹部膨隆、反复呕吐及排便量少等,结合实验室检查、X线平片、钡餐造影、超声检查等综合分析,一般可以确诊。在诊断过程中,还需注意与肠旋转不良、胎粪性肠梗阻等疾病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
1、肠旋转不良
偶有在新生儿期突然发生肠扭转,与先天性肠狭窄不易鉴别。由于起病时先为不完全梗阻,症状较轻,呕吐发生较迟,症状逐步加重,钡剂灌肠即可鉴别。
2、胎粪性肠梗阻
在国外为新生儿肠梗阻常见原因之一,但在国内罕见。由于体内黏液腺分泌不正常,黏液稠厚,肠腔内容物积聚在远端回肠,阻塞肠腔,多表现低位肠梗阻症状。出生后即可呕吐,呕吐物暗绿色,腹胀明显,仍可有少量胎粪排出,胎粪中能看到角化上皮,X线腹部平片能看到颗粒状影。
3、肥厚性幽门狭窄
少数病例狭窄位于十二指肠壶腹上端,呕吐物不含胆汁,需与幽门狭窄鉴别,后者发病晚,X线检查无双泡征可除外。
4、其他原因导致的肠狭窄
先天性肠狭窄需与环状胰腺、肠重复畸形、腹膜带、异位的肠系膜上动脉等肠外压迫所导致的肠狭窄鉴别,主要根据钡餐造影或钡剂灌肠、超声等检查来确诊。但鉴别上述原因常较困难,经手术才能证实。
由于引起的原因不同,临床上分为三种类型
1、管腔内隔膜型狭窄
约占44%,狭窄程度颇不一致,轻度狭窄者仅略呈收缩状态,严重狭窄者在隔膜中央或侧方有一小孔,直径0.2~0.3cm。狭窄近端肠管扩张、肠壁肥厚水肿,远端肠管较细。
2、管腔外压迫型狭窄
占33%,管腔内正常,管腔外病变如畸形血管的压迫(十二指肠前门静脉,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先天性环形胰腺、肠重复畸形、先天性腹腔内及腹膜后囊实性肿物等压迫造成肠狭窄。
3、管腔内外联合因素引起的狭窄
占22%,如十二指肠膜式狭窄并有肠回转不良或环形胰腺等。
鹅肠草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等功效,在药用和食疗方面有一定作用。鹅肠草含有多种药用成分,其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痈疽肿毒、乳痈、肠痈等热毒病症,能帮助清除体内热毒,缓解红肿热痛等症状。散瘀消肿的作用则对跌打损伤、瘀血肿痛有一定疗效,可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血。此外,鹅肠草还可作为野菜食用,能为人体提供一定的营养物质,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不过,使用鹅肠草时应注意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同时,药用时应遵循医生指导,根据具体病情合理使用。在野外采摘鹅肠草时,要注意辨别,避免误采误食有毒植物
盐水清肠后可能排出1~3斤的粪便及水分重量,具体因人而异。但这并非所谓“宿便”,而是肠道内短期积存的食物残渣、水分及代谢废物。随着清肠次数增加,后续排出量会逐渐减少,因为肠道内容物并非无限产生。需要明确的是,“宿便”是商家炒作的概念,医学上不存在“宿便囤积致癌”等说法,清肠排出的重量主要与饮水量、肠道蠕动效率及个人近期饮食有关。盐水清肠的原理是通过大量饮用温盐水(一般建议500~1000毫升)刺激肠道蠕动,形成类似“物理灌肠”的效果,促使粪便加速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