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脊髓病的病因尚不清楚,考虑为门静脉-体静脉分流、慢性肝病、病毒性肝炎、门静脉高压等引起慢性中毒、营养缺乏、免疫损伤、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本病因
1、 门静脉-体静脉分流
可能与含氮分解产物如氨或神经毒素未通过分流静脉绕过肝脏解毒,直接入血进而损伤脊髓有关。有报道通过对TIPS术后分流道进行闭塞,从而逆转HM患者的脊髓损伤症状,进一步支持了这一假设。
2、 慢性肝病
(1)慢性中毒:慢性肝病时肝脏对有毒物质的灭活能力下降,另外门体及自体分流后,大量的有毒物质绕过肝脏的解毒作用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使毒性物质如血氨、硫醇、尿素及部分重金属(如铁、铜、锰等)在体内聚集。透过血脑屏障的毒性物质可干扰神经细胞的电活动及能量代谢,使脊髓对氧利用障碍继而发生脱髓鞘病变,最终引发肝性脊髓病。
(2)营养缺乏:由于肝脏功能不全及门体分流造成的物质吸收和合成障碍,使体内缺乏对脊髓神经具有保护和营养作用的必需物质(如维生素、磷脂等),特别是B族维生素缺乏,引起脊髓神经损害。另外血氨的升高可导致巨型锥体神经元细胞变性,导致皮质脊髓束损伤,神经递质合成障碍,导致远离神经元胞体的脊髓神经营养缺乏,致使脊髓变性和脱髓鞘病变,最终引发肝性脊髓病。
3、 病毒性肝炎
病毒的直接感染和复制引发肝外脊髓病的细胞免疫应答,从而造成免疫损伤。还有可能是大量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释放入血,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在神经系统广泛沉积,当补体被激活或引起结节性多动脉炎时可以导致脊髓神经损伤。
4、 门静脉高压
长时间的门静脉高压可以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使胸、腰段的椎静脉丛淤血,门体静脉分流后,使胸腰段的脊髓发生慢性缺血、缺氧及营养代谢障碍,最终发生变性坏死。
危险因素
有肝豆状核变性者。
肝性脊髓病在临床中发病比较少见,治疗比较困难,费用十分昂贵,但是在不同级别医院费用不尽相同。以缓慢加重的进行性截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在肝硬化失代偿期,以脊髓侧索硬化脱髓鞘病变为主。治疗主要以减少肠内毒素的生成吸收为主,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必要时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来控制侧索硬化脱髓鞘病变。必要时可以进行肝移植。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个非常严肃但也很重要的话题——艾滋病携带者与患者的区别。🤔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却是天壤之别!那么,到底什么是艾滋病携带者,什么是艾滋病患者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HIV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从而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