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饮食情况或接触史)、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腹泻),再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如血或分泌物培养、大便常规及培养等),一般可作出诊断。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还需排除细菌性痢疾。
鉴别诊断
若病原菌侵袭胃肠道,应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二者均有发热、腹痛、腹泻的临床表现,但细菌性痢疾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可以此为鉴别依据。
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嗜水气单胞菌肠胃炎。嗜水气单胞菌胃肠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的症状,腹泻呈水样稀便,伴有腹痛,无里急后重感、肛门下坠感,可伴低热。严重的患者腹泻严重时可以造成脱水症状,表现为眼窝凹陷、皮肤干燥皱缩、弹性消失、唇舌干燥、口渴、血压下降、脉搏微弱、少尿甚至无尿。部分患者还有可能出现败血症,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坏死性心肌炎、迁移性脓肿等。
嗜酸细胞17.6%一般算是较高的数值。在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范围为0.5%-5%之间,显然17.6%远超过这一正常范围上限。这一数值偏高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如湿疹、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或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肿瘤等原发性疾病。这些疾病会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此外,特发性嗜酸细胞增多症等也可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数值偏高。针对这种情况,患者应尽快前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以确定具体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