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可作出诊断。
诊断依据
在患有严重疾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例中,使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停用抗生素后短期内,突然出现腹泻者,均要考虑本病的可能性。实验室检查不能区分无症状菌群定植和感染,因此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同时符合以下两点才能诊断为伪膜性肠炎:1、任何近期使用抗生素并出现不明原因腹泻(24小时内≥3次不成形粪便),或影像学存在肠梗阻或中毒性巨结肠的表现;2、粪便检测产毒型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或其毒素为阳性,或内镜或组织病理检查发现伪膜性肠炎。
鉴别诊断
1、溃疡性结肠炎一般起病缓慢,发病前多无抗生素应用史,血性腹泻较为常见,粪便常规检查和结肠镜检查无伪膜发现,应用皮质激素治疗常有效。而伪膜性肠炎起病大多急骤,粪便及结肠镜检查可见伪膜,血粪少见,粪便特殊条件下培养可发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轻型病例停用抗生素后腹泻可自愈,皮质激素治疗常使病情加重。
2、克罗恩病可发生于口腔至肛门的任何消化道部位,但以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最常见,病变呈跳跃状,肠黏膜可呈铺路石样改变,可形成纵行裂沟或瘘管。
3、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是由C型产气荚膜芽孢杆菌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肠炎,病变主要位于小肠,以肠壁出血坏死为特征。本病可暴发流行,发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而多无抗生素应用史,应用氨基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舒氨西林和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治疗有效。
4、急性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发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有里急后重感,粪中脓多于血,粪便细菌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根据病情轻重将其分为三型。
1、轻型腹泻次数3~5次/天,体温低于38℃,没有脱水、酸中毒表现,白细胞数正常。
2、中型腹泻次数5~20次/天,体温38℃以上,伴脱水、酸中毒,白细胞数(10~15)×109/L。
3、重型腹泻次数20次/天以上或脓血便,体温超过39℃,脱水、酸中毒明显,或出现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巨结肠,血白细胞数超过15×109/L。
胆碱能性荨麻疹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多认为其发病与体内阴阳失衡、腠理不固、热邪内蕴或气血失调相关,临床常见以下证型及治法:1.风热犯表证:辨证要点是遇热、运动、情绪激动后皮肤出现风团,色红,伴瘙痒、灼热感,舌红苔薄黄,脉浮数。需疏风清热,解表止痒。常用方药有消风散加减(荆芥、防风、蝉蜕、知母、石膏、牛蒡子等)。2.卫表不固证:辨证要点是风团反复发作,稍动即汗出,平素易感冒,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需要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辛芩颗粒治疗过敏性鼻炎有一定效果,但具体效果因人而异,与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对药物的反应等因素相关。从中医角度看,过敏性鼻炎属于“鼻鼽”范畴,多由肺、脾、肾虚损,外感风寒、异气等引起,治疗以益气固表、祛风通窍为主。辛芩颗粒由细辛、黄芩、荆芥、防风、白芷、苍耳子、黄芪、白术、桂枝、石菖蒲组成,其中黄芪、白术可益气固表,桂枝、细辛能温阳散寒,黄芩可清热,诸药配伍,共奏益气固表、祛风通窍之功,适用于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可缓解鼻痒、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