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的病因

大肠埃希杆菌O157∶H7不同于其他血清型大肠埃希杆菌,其在30~42℃生长均好,最佳生长温度仍为37℃。它从口腔侵入人体,达肠腔后,进入细胞并抑制蛋白质合成,损害肠上皮细胞,导致肠道(以盲肠与结肠为主)出现肉眼可见的肠黏膜弥漫性出血、溃疡。

基本病因

1、致病菌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是大肠埃希菌的一个亚型,能长期寄居在健康携带者和健康的牛、羊等动物的肠道内,因此无症状的带菌者和动物都可能是传染源。被污染的食物、水以及日常用品都能成为传播因子。

2、感染方式

EHEC以消化道传播为主,主要包括食物型、水型和接触型3种传播类型。其中食物型引发暴发的几率最高,其次为水型,接触型引发的疫情强度一般较低。

危险因素

1、日常生活中食物、水源被污染。

2、平时不注重卫生清洁,会增加病菌感染的风险。

3、免疫力低下者(如老年人)、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者(如儿童)患病风险增高。

4、日常生活中喜欢吃生食。

相关解析
包文中 副主任医师

普外科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是什么

是指细菌通过大肠上皮黏膜进入肠道上,皮细胞出现感染,而且有肠道出血的状况治疗,主要以抗菌素治疗为主,或者选择针对肠道的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抗菌素,通常综合性的治疗方法效果会比较好,特效的抗生素可以选择包括西药灌肠和中药灌肠等治疗方法。积极治疗病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观看问答
疾病相关 更多»
肠化什么意思

肠化即肠上皮化生,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取代的病理现象,属于胃癌前病变。正常胃黏膜由胃腺上皮构成,长期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刺激时,胃黏膜细胞会逐渐转变为具有肠黏膜特征的细胞,需通过胃镜活检和病理检查确诊。肠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诱因,其引发的持续炎症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促使细胞向肠型转化。胆汁反流、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遗传易感性,也可能通过直接损伤胃黏膜或干扰修复机制参与其中

龚瑾 主任医师
两味中药治鼻出血

白茅根与侧柏叶配伍是中医治疗鼻出血的经典组合,二者合用可增强清热凉血、收敛止血之效,尤其适用于肺热或血热型鼻出血。白茅根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凉血、利尿通淋的功效。其含有的钾盐成分可扩张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减少出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茅根煎剂能缩短凝血时间,对肺胃热盛引起的鼻出血效果显著。侧柏叶性微寒,归肺、肝经,擅长凉血止血、化痰止咳。其挥发油成分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鼻腔黏膜充血水肿,同时通过收缩血管达到止血目的

李红梅 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胃病
慢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 急性单纯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小儿胃炎
富贵病
高血压 冠心病 高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心肌梗塞 脑中风
腹泻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轮状病毒肠炎 病毒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大肠杆菌性胃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