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杆菌O157∶H7不同于其他血清型大肠埃希杆菌,其在30~42℃生长均好,最佳生长温度仍为37℃。它从口腔侵入人体,达肠腔后,进入细胞并抑制蛋白质合成,损害肠上皮细胞,导致肠道(以盲肠与结肠为主)出现肉眼可见的肠黏膜弥漫性出血、溃疡。
基本病因
1、致病菌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是大肠埃希菌的一个亚型,能长期寄居在健康携带者和健康的牛、羊等动物的肠道内,因此无症状的带菌者和动物都可能是传染源。被污染的食物、水以及日常用品都能成为传播因子。
2、感染方式
EHEC以消化道传播为主,主要包括食物型、水型和接触型3种传播类型。其中食物型引发暴发的几率最高,其次为水型,接触型引发的疫情强度一般较低。
危险因素
1、日常生活中食物、水源被污染。
2、平时不注重卫生清洁,会增加病菌感染的风险。
3、免疫力低下者(如老年人)、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者(如儿童)患病风险增高。
4、日常生活中喜欢吃生食。
您好,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感染,建议您口服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或万古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系统治疗一周后,如果效果不理想,建议您到正规医院的消化内科进行系统的检查,必要时可以应用美罗培南等高级抗生素进行治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肠化即肠上皮化生,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取代的病理现象,属于胃癌前病变。正常胃黏膜由胃腺上皮构成,长期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刺激时,胃黏膜细胞会逐渐转变为具有肠黏膜特征的细胞,需通过胃镜活检和病理检查确诊。肠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诱因,其引发的持续炎症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促使细胞向肠型转化。胆汁反流、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遗传易感性,也可能通过直接损伤胃黏膜或干扰修复机制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