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通常根据患者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气味秽臭,肛门灼热,尿少色黄,或口渴,或发热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腹痛、大便不利、肛门灼热症状的大肠热结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本病以下痢或泄泻和湿热之象并见为诊断依据。
2、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粪便检查、细菌培养、免疫学检查、特异性核酸检测、钡剂灌肠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大肠结热与大肠湿热
二者皆为热结大肠,属实证。一般多因嗜食肥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或长期饮酒,肠道火热素盛,或热邪内移大肠,导致传导功能失职,气机郁滞,故均出现腹痛、大便不利、肛门灼热,舌苔黄,脉数有力等。但又有区别。大肠湿热常由饮食不节,宿食与湿热互结,或湿热疫毒直接侵犯肠道,或湿邪困脾,进而化热,湿热蕴结大肠。大便稀而粘稠不爽,或有粘液脓血,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既有热象,又有湿象。大肠结热多由外邪犯肺,肺移热于大肠,或湿热化燥,或热邪与食积互结,总为燥与热结。大便干燥秘结,肛门灼痛,腹部胀满硬痛拒按。舌苔黄褐而燥,或生芒刺,脉象洪数。
你好,患有大肠湿热的患者可以对症口服香连化滞丸进行调理治疗。在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建议患者要注意饮食,多吃营养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寒凉性食物和油腻性大的食物,建议患者应清淡饮食,不要吸烟饮酒,适当的多喝一些白开水,防止脱水,注意休息。
湿热带下是中医病症名,指因湿热之邪侵袭下焦,导致女性阴道分泌物异常增多,色黄或黄绿、质黏稠、有臭味,常伴外阴瘙痒、小腹坠胀等症。中医认为,湿热带下多因脾虚运化失常生湿,或外感湿热之邪,湿热下注于肝经、任带二脉所致。其典型表现为带下量明显增多,色黄如脓或呈豆腐渣样、泡沫状,质地黏腻且有腥臭味,可伴有外阴灼热瘙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舌苔黄腻等湿热征象。常见于现代医学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疾病,治疗多以清热利湿、止带止痒为原则,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易黄汤等,同时需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