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时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若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并有呕吐或干呕史,应警惕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的可能。再结合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等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此外,还需与Boerhaave综合征、糜烂出血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并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相似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1、病史
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并有呕吐或干呕史。
2、急诊内镜检查
可见食管下端靠胃体上部黏膜撕裂,以小弯侧最多见,裂痕呈纵行线状,常覆盖凝血块或新鲜出血,裂痕周围有黏膜充血、水肿。
3、血管造影
活动性出血时,实行肠系膜上动脉或腹腔动脉造影,可见造影剂在黏膜撕裂出溢出,并沿食管向上流,可显示食管黏膜的轮廓,或流向胃底部。
鉴别诊断
1、Boerhaave综合征
可引起食管破裂,Boerhaave综合征有颈部皮下气肿、呼吸气促、腹肌触痛三联征,胸腹部X线检查出现腹水、气胸、液气胸、纵隔气肿等改变,行碘油食管造影检查可确诊和鉴别。
2、糜烂出血性胃炎
可表现为呕咖啡样物,部分患者可呕鲜血。但糜烂出血性胃炎一般伴有无规律的上腹部疼痛,发病前多有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大量饮酒病史。另外,一些急危重症或严重感染的患者在晚期可出现因糜烂性胃炎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胃镜见胃黏膜呈多处糜烂出血,可予以鉴别。
3、消化性溃疡病并出血
以呕咖啡样物和排黑便多见,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既往多有慢性上腹部疼痛,秋冬季发作,空腹痛及夜间痛多见,并伴有反酸、胃灼热等症状,出血后疼痛反而减轻,胃镜见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形成,可确诊和鉴别。
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表现为呕鲜血,但呕血量大,常合并失血性休克,既往多有慢性肝病史,查体可见蜘蛛痣、肝掌、脾大和腹水等肝硬化或门脉高压表现,胃镜检查见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可确诊和鉴别。
5、食管癌合并出血
可表现为呕血,但既往有进行性吞咽困难、消瘦、贫血等表现,食管癌合并出血患者胃镜可见食管腔内肿物,通过活检可确诊和鉴别。
6、食管自发性破裂
表现为剧烈呕吐后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纵隔或皮下气肿,也可有呕血,因为是食管全层破裂,不同于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后者是食管-胃黏膜不完全撕裂。
口腔黏膜白斑通常不会自愈。口腔黏膜白斑是一种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变,通过临床及病理检查可辅助诊断,它虽大多为良性病变,但存在一定癌变风险,不会自行恢复正常黏膜状态。口腔黏膜白斑多因长期吸烟、饮酒、嚼槟榔等不良习惯,以及局部长期机械性刺激(如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摩擦)、白色念珠菌感染、微量元素缺乏、遗传因素等引发口腔黏膜上皮异常角化形成。一旦白斑出现,黏膜的病理改变已经形成,其细胞分化程度、组织结构等发生异常,机体自身修复机制难以使其完全恢复至正常黏膜
皮肤黏膜是皮肤和黏膜的统称,它是指覆盖人体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表面的组织。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覆盖在体表,起到保护、感觉、调节体温等作用;黏膜则分布在口腔、鼻腔、眼结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是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最外层的角质层能阻挡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侵入,同时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真皮富含血管、神经和感觉末梢,可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