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由于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大多是自限性的,复发很少见,因此初始治疗旨在稳定患者的总体状况。对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入院时应立即开始复苏并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出血情况。对严重出血的患者要及时补液以挽救生命。如果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低于8mg/dl,或者出现休克或严重出血的征兆,则应进行输血治疗。对于怀疑伴有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可以使用鼻胃管进行胃减压。如果存在电解质不平衡,应适当纠正。需要行内窥镜检查的患者应在检查前明确凝血功能,若存在异常应进行纠正。
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禁食。
2、严重出血者应予重症监护。
3、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时引起窒息。
4、大量出血在出血停止24小时后可进流质。
5、必要时输血以补充血容量及纠正休克,稳定生命体征。
6、多数患者出血后常有低热反应,一般无需使用抗生素。
药物治疗
1、止吐镇静
可肌内注射甲氧氯普胺或地心泮。
2、药物止血
冰盐水灌注、口服去甲肾上腺素溶液。
3、H2受体阻断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H2受体阻断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罗沙替丁、乙溴替丁和米吩替丁等或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艾司奥美拉唑等可降低胃酸分泌、促进伤口愈合。
4、其他止血治疗
动脉导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或从动脉导管注入栓塞剂(如明胶海绵或硅胶小球等)可达到止血目的。在止血过程中,同时进行原发病处理。
手术治疗
黏膜撕裂严重、出血量大的患者,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1、内镜下止血
(1)基本过程:医生会通过静脉给药让患者放松,可能还会用口喷雾剂或含漱剂麻痹口腔黏膜,并用塑料口垫保护牙齿。然后,医生会将末端带摄像头和光源的细管经口伸入食管和胃,观察食管和胃出血部位,最后通过内镜止血。详细过程包括内镜下局部药物喷洒;局部注射;高频电凝止血;热探头止血;止血夹应用;内镜下激光治疗;内镜微波止血;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动脉灌注药物。
(2)注意事项:非情况危急、症状严重的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患者,采取内镜下止血治疗前,医生会告诉患者,是否需停止饮食、哪些日常用药需停止。患者务必尽早阅读相关医嘱,因为某些药物可能需在治疗前1周就停用。如在准备阶段遇到困难,请告知医生。治疗后需观察1小时-2小时,直到药效消退。短时间内不宜驾驶或工作。
2、血管造影后栓塞治疗
如患者出血不止,胃镜检查又未能发现出血灶,应选择血管造影栓塞治疗,即将血管造影导管尽量接近动脉,多为胃左动脉,然后从导管注入明胶海绵和硅胶小球等,20分钟后重复造影了解出血情况,若仍有造影剂外溢,可重复注入栓塞剂。
口腔黏膜白斑通常不会自愈。口腔黏膜白斑是一种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变,通过临床及病理检查可辅助诊断,它虽大多为良性病变,但存在一定癌变风险,不会自行恢复正常黏膜状态。口腔黏膜白斑多因长期吸烟、饮酒、嚼槟榔等不良习惯,以及局部长期机械性刺激(如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摩擦)、白色念珠菌感染、微量元素缺乏、遗传因素等引发口腔黏膜上皮异常角化形成。一旦白斑出现,黏膜的病理改变已经形成,其细胞分化程度、组织结构等发生异常,机体自身修复机制难以使其完全恢复至正常黏膜
皮肤黏膜是皮肤和黏膜的统称,它是指覆盖人体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表面的组织。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覆盖在体表,起到保护、感觉、调节体温等作用;黏膜则分布在口腔、鼻腔、眼结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是抵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最外层的角质层能阻挡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侵入,同时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真皮富含血管、神经和感觉末梢,可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