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发生与乳食不节、素体脾虚、病后失调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脾胃,基本病理机制为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
1、乳食不节
小儿在生理情况下脾胃功能发育未完善,运化能力比较薄弱,若哺乳不节,过频、过多、过急,或暴饮暴食,尤其是贪食生冷,油腻或坚硬难化食物,以致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失调,宿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形成积滞。
2、素体脾虚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脾胃的运化功能相对不足,若喂养不当,乳食稍有增加,即停滞不化,而成积滞。
3、病后失调
患腹泻、痢疾等疾病后,调养失宜,或失治误治,过用苦寒药物等因素引起脾胃虚寒,脾胃运化功能不足,乳食稍有不慎,则停滞不化,而成积滞。
对于你这个年龄阶段,出现这样的胃肠积滞,绝大多数原因都是由于过度减肥、饮食不恰当等原因所导致的。所以说,想通过某一种食物来彻底清除肠道积滞是不太可能的,只能是要保持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多吃青菜和水果、适当运动、增加胃肠蠕动,这才是最根本的治疗措施。
性滞中气虚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其中“性滞”通常指的是身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某些生理功能出现阻滞或不畅的现象。这种阻滞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如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导致气机郁滞,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中气虚”则是指脾胃等中焦脏腑的气虚状态。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气虚,则气血生化不足,身体各脏腑得不到充分的滋养,从而出现一系列虚弱症状。中气虚的人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