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一般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和相关检查结果来诊断。可以根据超声心动图显示定量或定性升高的右心室压力来确定肺动脉高压的推定诊断。肺动脉高压的明确诊断需要心脏导管插入,但是由于该测试是侵入性的,因此有时会推迟到考虑开始靶向肺动脉高压治疗之前。如果平均肺动脉压≥20mmHg(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儿童和婴儿,新生儿偏高),则可以诊断为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的分类较为复杂,目前比较公认的分类方式如下。但这些分类系统在小儿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根据病因分类
2018年世界肺动脉高压专题讨论会(WS肺动脉高压)更新了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分类,根据病因和机制包括五种疾病类别:
(1)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
①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②遗传性肺动脉高压。
③药物和毒物所致肺动脉高压。
④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包括结缔组织病相关性PAH、门脉高压相关性PAH、HIV相关PAH、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PAH、血吸虫病相关性PAH等。
⑤PAH对钙通道阻滞剂的长期反应
小儿咽扁颗粒和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通常可以一起服用,但必须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决定。小儿咽扁颗粒是中成药,主要成分含金银花、桔梗等,具有清热利咽、解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引起的咽喉肿痛。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是复方西药,含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等成分,主要用于缓解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流鼻涕等症状。两种药物作用机制不同,针对的症状不同,且无明确药物相互作用禁忌,理论上可联合使用以缓解感冒伴随的咽喉疼痛。但需注意,儿童用药需谨慎
高压正常范围是收缩压低于120mmHg,若收缩压在120-139mmHg之间则属于正常高值范围。目前国际通用的血压标准中,正常血压指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而收缩压120-139mmHg和舒张压80-89mmHg被定义为正常高值。高压的测量需在静息状态下非同日三次测量取平均值,若收缩压≥140mmHg则可诊断为高血压。血压会受年龄、情绪、运动等因素影响,比如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高压可能略高,但仍应尽量控制在140mmHg以下,而年轻人基础血压通常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