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症状(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及眼震的特征可做出初步诊断,还需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再结合眼震、听力、前庭功能、神经系统以及MRI等检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梅尼埃病梅尼埃病是一种以特发性膜迷路积水为病理特征的内耳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渐进性听力下降,耳鸣以及耳胀满感。眩晕多呈突发旋转性,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沿一定的方向与平面旋转,或感摇晃、升降、漂浮。眩晕均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迟缓、血压下降等自主神经反射症状。上述症状在睁眼转头时加剧,闭目静卧时减轻。
2、前庭神经炎前庭神经炎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前庭神经疾病。其临床表现以突发性单侧前庭功能减退或前庭功能丧失为特征。眩晕多呈突发旋转性,常持续数天,伴恶心、呕吐、自发性眼震及平衡障碍。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无耳蜗功能障碍和其他神经系统表现,血清疱疹病毒抗体滴度增加有助于确诊。
3、椎-基底动脉缺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出现临床上间歇性、反复发作性的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症状主要表现为眩晕、视力受损及共济失调等。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有助于确诊。
位置性眩晕临床上可分为良性位置性眩晕和中枢性位置性眩晕两类。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又名“耳石症”,是因头位改变而出现眩晕、眼震等症状,临床最为常见。按受累的半规管不同,分为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上半规管BPPV和混合型BPPV四种亚型。后半规管BPPV最常见,约占90%,水平半规管BPPV次之,上半规管BPPV极少。各型患者均具有BPPV的基本特征,但在眩晕程度及常见诱发体位等方面略有差异。一般而言,水平半规管BPPV较后半规管BPPV症状重、持续时间长,而混合型BPPV较
位置性眩晕一般由患者因体位改变出现眩晕症状,是重力的刺激而导致的,通常对于位置性眩晕的诊断需要对应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进行判断。位置性眩晕的具体诊断方法如下。
1.听力检查。位置性眩晕是源于内耳的眩晕病症,病症初期会出现耳鸣和耳聋症状,因此需要对患者听力进行检查,如出现眩晕、耳鸣、耳聋等症状时,可考虑当时病症为位置性眩晕,作进一步检查后可进行该病症的确诊。
2.冷热试验。冷热试验是通过温度变化的刺激来了解耳内半规管及前庭的具体情况的试验,可直接检查到耳内的功能是否正常,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前庭和半规管通常都有神经或炎症的病变,由此可判断出患者耳内的...
观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