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静脉血栓的发生通常与血液高凝状态、肾静脉受压、肾静脉血管壁受损有关。临床上以肾病综合征并发肾静脉血栓最为常见。此外,肾静脉血栓还可继发于肾静脉介入、腹部创伤、其他部位血栓扩散、肿瘤扩散等。
基本病因
1、血液高凝状态
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体内大量蛋白质(白蛋白为主)从尿中排出,及代偿性肝脏合成增加,引起凝血、抗凝、纤溶系统成分改变及血小板功能紊乱:如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蛋白S和蛋白C水平改变、血小板聚集增加等,使体内血液出现高凝状态。血液高凝状态下容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2、肾静脉血流淤滞
婴儿肾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在严重腹泻、脱水和肾血流障碍时;此外,腹膜后的外源性压迫,如淋巴结、腹膜后纤维化、脓肿、主动脉瘤等,也可以导致肾静脉血流减慢而形成血栓。
3、肾静脉血管壁受损
肾细胞癌可特征性侵害肾静脉,阻碍静脉血流,导致肾静脉血栓形成。此外,肾静脉造影、肾移植、血管炎症等均有可能导致患者肾静脉血管内皮损伤,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危险因素
肾病综合征、严重腹泻和脱水、重度感染、血凝障碍性疾病、肿瘤转移、糖尿病、妊娠、腹部外伤、肾静脉介入造影等可增加患病的风险。
白芨在正常剂量下使用对肾脏的直接危害较小,但长期过量服用可能增加肾脏代谢负担,存在潜在损伤风险。白芨作为中药材,其性微寒,归肺、肝、胃经,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然而,其代谢产物需通过肝脏分解和肾脏排泄。若长期过量服用,可能因代谢产物蓄积导致肾脏超负荷运转,进而引发肾功能异常。尤其对于已有肾脏疾病或代谢功能较弱的人群,这种风险更为显著。此外,白芨的收敛作用可能干扰凝血功能,与抗凝药物联用时可能增加出血或血栓风险,间接影响肾脏血流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