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肾静脉血栓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抗凝治疗,可以应用抗凝药如肝素(普通肝素,小分子量肝素)、华法林,目的是降低凝血因子的血浆浓度或阻止凝血因子的激活,从而降低血液的高凝状态,以预防血栓形成和阻止血栓的发展。肾静脉血栓已经造成急性肾损伤的患者,应立即纤溶治疗。肾静脉主干大血栓溶栓无效且反复导致肺栓塞时,可考虑手术取栓。
一般治疗
1、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充足睡眠。
2、饮食多样化,保证优质蛋白,避免营养不良。避免高脂饮食,减少对肝肾的代谢负担。
3、适当活动和运动,减少血液淤滞。
药物治疗
1、抗凝药物
肾静脉血栓患者血液循环中的凝血因子增多,抗凝因子减少,导致患者血液呈高凝的状态,患者一经确诊,应立即给予抗凝治疗。
(1)肝素:为抗凝时首选药物,包括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2)华法林:肝素治疗后维持使用。
2、纤溶治疗
急性肾静脉血栓早期可应用纤溶治疗,包括使用链激酶和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
3、抗血小板药物
肾静脉血栓的患者往往会有血小板功能增强的现象,此时需要积极的接受抗血小板制剂治疗:
(1)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但主要注意的是,合并有溃疡病的患者要注意慎用阿司匹林,以防止消化道出血。
(2)增加血小板环磷酸腺苷的药物,如双嘧达莫。
(3)作用于血小板膜的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等。
(4)其他药物,如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吲哚布芬等。
手术治疗
1、手术切除
手术摘除血栓仅适用于急性肾静脉大血栓形成而保守治疗无效者,尤其双肾、孤立肾或右肾大血栓(右肾不易建立侧支循环)伴肾功能损坏者。通过手术摘除肾静脉血栓,可恢复肾脏血流循环,某些患者术后可能肾功能改善,尿蛋白减少。曾对急性双侧肾静脉主干血栓且反复出现肺栓塞者行外科手术切除血栓治疗,但多数患者疗效不佳,现已少做。
2、介入治疗
已逐渐推广,包括导管介入局部药物溶栓及机械切除血栓治疗,主要用于急性RVT伴肾功能迅速减退者,若应用及时得当,常可迅速改善肾功能,降低病死率。导管介入局部输注溶栓药较全身输液给药的优点是:血栓部位药物浓度高,溶栓效果好;可减少溶栓药使用剂量,减少药物副作用。导管介入机械切除血栓前后均应辅以抗凝治疗,谨防血栓再形成。若机械切除不彻底尚有残留血栓,可在切除术后继续保留导管实施局部药物溶栓以清除残留血栓;若机械切除血栓后出现肾静脉狭窄,也能利用介入技术再实施球囊扩张静脉成形术,放置(或不放置)支架进行治疗。
血栓前状态是一种情况,指的是在发生血栓前的一段时间内,体内存在一种易于形成血栓的状态。而胎停指的是怀孕过程中胚胎在子宫内停止发育或者死亡的情况。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首先要了解的是,血栓前状态与胎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共同的疾病和生理机制联系在一起的。有研究表明,血栓前状态可能会增加胎停的风险。这是因为在血栓前状态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会增加,而抗凝血因子会减少,这会导致血液的流变性降低,从而使得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血栓的风险增加
孩子双肾大伴有发热和缺铁性贫血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双肾大可能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导致的,也可能是后天因素引起的,比如营养不良或慢性肾脏疾病。发热则可能是由感染、过敏或炎症等引起的。而缺铁性贫血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铁元素,导致红细胞无法正常运输氧气,从而引起贫血症状。双肾大通常会伴随着呕吐、腹痛、尿频等症状,这是因为肾功能异常导致体内代谢产物不能正常排泄的结果。如果出现发热,可能是因为感染引起的,需要及时就医排除感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