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栓塞综合征多发生在患者创伤之后,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多可明确诊断。但由于本病起病较急且患者常病情危重,因此诊断时间常相对较短,加大了诊断难度。医生多还需根据患者病史、起病时间以及检查结果与休克、颅脑外伤、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败血症进行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1、主要指标
(1)点状出血。
(2)呼吸系统症状,并有肺部X线表现。
(3)无脑外伤的脑部症状。
2、次要指标
(1)动脉血氧分压低(<8.0kPa)。
(2)血红蛋白下降(< 100g/L)。
3、参考指标
(1)脉搏快(≥120次/分钟)。
(2)发热在38℃以上。
(3)血小板减少。
(4)尿中出现脂肪滴。
(5)血沉≥ 70mm/h以上者。
(6)血清脂肪酶上升。
(7)血中有游离脂肪滴。
鉴别诊断
1、休克
脂肪栓塞一般血压不下降,没有周围循环障碍,血液不但无休克时的浓缩,反而稀释,但有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减少,晚期两者均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现象。
2、颅脑伤
有头部外伤史和典型临床表现,且腰椎穿刺、MRI,CT等检查有阳性表现。
3、呼吸窘迫综合征
脂肪栓塞是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之一。当引起呼吸衰竭时,即可归纳为呼吸窘迫综合征。
4、败血症
多见于开放性损伤,而脂肪栓塞多见于闭合性骨折,可有弛张热,白细胞升高或降低,血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脂肪栓塞综合征
1、暴发型
伤后短期清醒,又很快发生昏迷,谵妄,有时出现痉挛、手足搐动等脑部症状,可于1~ 3天内死亡。
2、完全型(典型症状群)
伤后经过12~24h清醒期后,开始发热,体温突然升高,出现脉快等呼吸系统症状和脑症状,临床症状迅速加重,出现抽搐或瘫痪。呼吸中枢受累时,可有呼吸不规则,严重者可出现呼吸骤停。皮肤有出血斑。
3、不完全型(部分症状群)
发病潜隐,伤后1~6天内可出现轻度发热、心动过速、呼吸次数增多等非特异症状,同时出现轻度低氧血症。若处理不当,可突然转变成暴发型或典型症状群。
母乳通常在产后2-3周开始消耗母体脂肪储备。不过,具体时间因人而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产后初期,母亲身体会优先利用孕期储存的糖原等能量物质来产生乳汁。随着产后身体机能的恢复,一般在产后2-3周,身体的激素水平逐渐稳定,新陈代谢也趋于正常。此时,如果母亲摄入的能量不足以满足乳汁分泌的需求,身体就会开始动员脂肪储备来提供能量。频繁哺乳会加速脂肪动员,因为婴儿每吸吮一次可刺激母体分泌催乳素和催产素,促进乳腺细胞分解脂肪供能。每日哺乳8-12次的母亲,脂肪消耗速度明显快于哺乳次数较少者
梨状肌综合征可以是单侧也可以是双侧,具体取决于病因和个体情况,多数患者以单侧发病为主,但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双侧同时受累。梨状肌综合征主要由梨状肌充血、水肿、痉挛或肥厚等病变,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引起。由于梨状肌位于臀部两侧,单侧梨状肌因外伤(如跌倒时臀部着地)、长期不良姿势(如久坐、跷二郎腿)或过度使用(如跑步、跳跃)导致损伤时,通常仅引发单侧症状(如臀部疼痛、下肢放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