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Rh血型不合溶血病治疗原则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新生儿溶血病,其治疗主要针对高胆红素血症,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对症治疗
1、产前治疗
(1)胎儿宫内输血:对于在宫内严重受累(血细胞比容≤30%)的胎龄<32周和肺功能不成熟的胎儿,可在B超引导下进行胎儿脐血管穿刺直接血管内红细胞输注。输入血应为与母亲血清不凝的抗原阴性的浓缩红细胞。
(2)孕母注射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在孕28周前,胎儿受累较重但尚未发生胎儿水肿者可给孕母注射IVIG。IVIG可反馈抑制母体血型抗体的产生,阻止母体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IVIG也可与胎儿巨噬细胞上Fc受体结合,抑制血型抗体所致红细胞破坏。
(3)提前分娩:如果宫内输血操作困难或胎儿不能耐受,在35周之前计划早产也是一个可选择的方法。在计划分娩之前,应当从羊水评估胎儿肺的成熟性,并在产前48小时供给糖皮质激素促进肺成熟。母亲分娩前1周开始口服苯巴比妥可诱导胎儿肝酶成熟,减少生后换血需要。
2、产后治疗
(1)换血疗法:换血疗法仍为治疗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和改善神经毒性的主要方法。换血疗法可置换出新生儿体内的高浓度胆红素、致敏的红细胞及来自母体的抗体。Rh溶血病用ABO同型的Rh阴性血液,且尽量使用肝素抗凝的新鲜血。所有血制品必须与婴儿红细胞及母亲血浆做交叉配型。换血后继之光疗,在换血前或换血期间可给予白蛋白,结合间接胆红素,减少游离胆红素。
(2)输注浓缩红细胞:胎儿水肿综合征常出现致命性贫血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此时不宜行换血疗法,应小量输注浓缩红细胞,控制心衰,纠正酸中毒,改善通气等。
一般治疗
1、对患儿头部、手部、背部皮肤进行抚触,增加患儿安全感和舒适感。抚触可以增加新生儿免疫力和应激力,有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促进消化功能,减少哭闹,稳定情绪,改善睡眠。
2、新生儿未形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多数情况下实行按需喂奶,每次以患儿自觉饱感为宜。
药物治疗
1、苯巴比妥或尼可刹米,或二者合用以诱导肝细胞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的活性,加速胆红素的排泄。
2、静脉输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可以通过封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Fc受体来减轻溶血,从而降低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和减少换血疗法的次数。
3、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可以减少新生儿溶血。
4、口服泼尼松能阻止抗原-抗体反应,促进肝细胞酶对胆红素的结合力。
5、口服和(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有促进葡萄糖醛酸合成的作用,并可防止低血糖。
6、白蛋白可与游离胆红素结合。
7、D-青霉胺可使游离的胆红素下降。
手术治疗
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一般无须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
光疗:
1、光疗指征
患儿总胆红素在205μmol/L-225μmol/L以上者;出生后36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重者;胎儿产前已证实为Rh溶血病,产后一旦出现黄疸应即行光疗;换血疗法前后应行光疗,以避免或减少换血疗法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反弹”。
2、操作方法
取波长420-470nm的蓝光光源,以160-320w的光度光照裸体新生儿,可使体内的间接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胆红素排出体外,持续1-3天;或间歇光照,直至胆红素降至205μmol/L以下。光疗期间应每6小时测定一次胆红素水平,以判断其疗效。
3、注意事项
光疗时应注意保护新生儿眼睛,且照射周身。此外,光疗并不能纠正贫血,可同时输注适量红细胞。光疗的常见并发症为腹泻、发热和皮疹;一旦出现青铜综合征则应停止光疗。
糖尿病患者可适量吃芋头,但须严格把控食用量,因芋头含碳水化合物,过量摄入易致血糖波动,对病情控制不利。芋头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根茎类蔬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芋头中的膳食纤维能够减缓食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速度,进而有效控制餐后血糖的急剧升高。同时,芋头所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免疫力,促进整体健康。不过,糖尿病患者在享用芋头时,必须注意控制食用量。芋头中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如果过量食用,会导致血糖水平上升
糖尿病2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水平升高。需通过综合管理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糖尿病2型的病因颇为复杂,既涉及遗传因素,也受环境因素影响。遗传因素使得某些个体对糖尿病具有更高的易感性。而环境因素,如长期保持不良的生活习惯、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严重不足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糖尿病2型发病的两大核心机制。在疾病早期,糖尿病2型的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