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

治疗原则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者需脱离低氧环境、吸氧、酌情使用抗凝等药物治疗,严重者可静脉放血,能临时缓解症状,有条件重症患者可行高压氧舱治疗。

对因治疗

对重症或影响工作、生活者可转回平原或低海拔地区,病情可逐渐恢复。

对症治疗

头痛、失眠等症状明显者给予镇痛镇静药,镇静药切勿过量;心前区疼痛和胸闷者,酌情应用扩张冠状动脉的药,如口服丹参滴丸、心达康等,也可用复方丹参液加维生素C静脉滴注。

一般治疗

1、合理休息

酌情减少劳动时间和降低劳动强度,适当开展体育锻炼,做上下肢运动。

2、深呼吸法

4-6/min,并配合做好腹式呼吸,每日2-3次。

药物治疗

1、抗凝药物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极易发生血栓,可考虑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利多格雷等。抗凝治疗不仅减少深静脉血栓和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还能改善各组织器官的灌注,减轻组织缺氧的症状。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阻滞剂

RAAS阻滞剂通过改善肾脏髓质血流,以及直接阻断血管紧张素2介导的红细胞生成等机制抑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由于RAAS阻滞剂在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同时,减轻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腔内压,尤其适合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伴有蛋白尿的患者。

其他治疗

1、改善低氧血症

可采用间断吸氧、高压氧治疗、一氧化氮(NO)治疗、量子血疗等方法。

2、降低红细胞数

(1)放血稀释疗法:放一定的血量,再回输等量胶体液、晶体液,临床多以低分子右旋糖酐效果较好。每周1次,连续3-5次。

(2)成分放血:抽血后分离除去红细胞,将血浆和其他成分再回输。

相关解析
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血液病科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吃什么药

考虑如果红细胞增加的不是特别的严重,可以不用使用药物来治疗,如果回到平原地区,回到居住的地方,红细胞会慢慢的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去高原地区的人们,容易出现高原反应,例如缺氧,高原红细胞增多等症状的出现,去旅游的人,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带氧气瓶。

观看问答
疾病相关 更多»
抗巨细胞病毒igg抗体偏高是什么

抗巨细胞病毒IgG抗体偏高通常表示人体曾感染过巨细胞病毒,目前多处于感染恢复期或已获得终身免疫,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巨细胞病毒感染后,人体会先后产生IgM和IgG抗体:IgM抗体在感染早期出现,持续时间较短,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抗体在感染中后期或恢复后产生,可长期存在甚至终身携带。因此,IgG抗体偏高说明既往感染过巨细胞病毒,而非现症感染。健康人群中多数人曾隐性感染巨细胞病毒,尤其是免疫功能正常者,这种情况通常无临床症状,也无需治疗

李晖 主任医师
抑郁症是终身病吗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徐莉萍 主任医师
毛周角化症可以自愈吗

毛周角化症通常无法自愈,但症状可能随年龄增长或护理改善而减轻。毛周角化症是一种慢性毛囊角化性皮肤病,以毛囊口角化过度、形成针尖至粟粒大小的丘疹为特征,常见于上臂外侧、大腿前侧等部位,冬季症状加重,夏季缓解。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约50%-70%的患者存在家族史,基因突变导致皮肤细胞代谢异常,这种遗传倾向难以通过自身调节逆转。维生素A缺乏、内分泌紊乱、皮肤干燥及代谢障碍等因素可能加重病情。例如,维生素A缺乏会直接导致毛囊上皮角化异常,而干燥环境或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肤屏障,进一步刺激角质增生

胡云峰 副主任医师
入睡困难是抑郁症吗

入睡困难不一定是抑郁症,它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之一,但也可能由焦虑症、睡眠障碍、生理疾病、环境因素或生活习惯等多种原因引起。抑郁症患者常伴随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等症状,入睡困难或早醒是常见表现,但并非所有入睡困难都指向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因过度担忧、紧张,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也易出现入睡困难。此外,不宁腿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睡眠障碍,以及疼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生理疾病,也可能干扰睡眠。环境嘈杂、光线过强、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等外部因素,同样会导致入睡困难

王艺东 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免疫缺陷
艾滋病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联合免疫缺陷病 抗体免疫缺陷病 遗传性补体缺陷病 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
贫血
淋巴瘤 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浆细胞病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ABO溶血病 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铅中毒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砷化氢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