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医生首先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确认是否为贫血,然后进一步检查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的结果进行确诊并判断失血性贫血的原因,同时排除急性溶血性贫血、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其他类型的贫血。
鉴别诊断
多数患者出血可见,且可通过肉眼估计出血量。当发生内出血时,须与急性溶血性贫血、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恶性血液病相鉴别。
1、急性溶血性贫血
该病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头痛、呕吐、寒战,随后出现高热、面色苍白和血红蛋白尿、黄疸。严重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睛、皮肤是否发黄,实验室检查中血游离胆红素、尿胆原是否升高,及外周血涂片红细胞是否破碎、畸形可鉴别二者。
2、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该病起病急,呈进行性加重,患者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和气短等症状明显,并且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多数患者有发热,体温在39℃以上。根据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网织红细胞、血小板是否均下降,骨髓检查三系造血细胞是否减少可鉴别二者。
1、基于失血速度分类
(1)急性失血性贫血:指因外伤或疾病造成血管破裂或凝血、止血障碍等原因导致大量血液在短时间内丢失,从而引起的贫血。
(2)慢性失血性贫血:指因各种疾病导致反复、持续、少量出血而引起的贫血。
2、基于失血量分类
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贫血。
3、基于失血的病因分类
(1)出凝血性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严重肝炎等。
(2)非出凝血性疾病:外伤、消化性溃疡、肝病、痔疮、结核、支气管扩张、肿瘤、泌尿生殖系统病等。
你好,慢性贫血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是营养不良,造血材料缺乏,如缺铁性贫血,叶酸缺乏。平时挑食的话,很容易导致。建议高蛋白饮食,如瘦肉牛奶牛肉等。其他的原因考虑有出血的地方,多为消化道出血,伴有大便发黑等情况,需要到消化内科就诊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