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治疗要根据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临床分型和分期综合评价后确定。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驱虫治疗、手术治疗等。由于驱虫治疗时囊尾蚴大量死亡会引起剧烈的炎症反应,导致患者症状加剧,出现频繁的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甚至出现脑疝而危及生命,因此,驱虫治疗必须住院。在驱虫治疗时,控制高颅压是顺利完成治疗的关键。常规应用甘露醇和皮质激素以减轻脑水肿,并应用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等。
药物治疗
适用于囊虫活动期,常用驱虫药物有吡喹酮和阿苯达唑。
1、吡喹酮临床常用于脑实质型囊虫的治疗,由于吡喹酮难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因此,对于蛛网膜下腔型和脑室型疗效较差。如脑囊虫为多发性、病情重者、合并颅内压增高或精神障碍,宜采用小剂量长疗程疗法。不良反应一般轻微且短暂,常见的有:头晕、头痛、乏力、发热、恶心、呕吐及癫痫发作等。
2、阿苯达唑又称丙硫咪唑,为广谱驱虫药物,通过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导致囊虫死亡。有研究证实阿苯达唑对脑实质型作用优于吡喹酮,阿苯达唑的另一个优点是,可通过血脑屏障并渗透到脑脊液中杀灭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囊虫,因此,可用于治疗蛛网膜下腔型或脑室型囊虫。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驱虫治疗无效或不适宜行药物驱虫治疗的患者。常用术式及适应证如下:1、颞肌下减压术适用于弥漫性脑实质囊虫,伴严重脑水肿和高颅压,经驱虫、脱水、激素治疗后仍存在颅内高压甚至危及生命者。
2、脑室-腹腔分流术适用于蛛网膜下腔型或脑室型合并脑积水、颅内高压者。但是,如果伴发蛛网膜炎,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分流术容易失败。
3、囊虫摘除术适用于脑实质单发或多发巨大囊虫、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囊虫。近年来,随着脑室镜的应用使得脑室内囊虫的摘除更为容易。囊虫摘除术前后仍需药物治疗。
脑囊虫病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感染,是由于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特别是吃半生不熟的肉,还有喝生水造成了一种疾病,所以患者一定要改善坏习惯,与此同时使用相应的微创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然后在服用打虫的药物进行综合辅助性治疗,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颅脑CT主要用于检查、诊断颅脑疾病如脑出血、颅脑外伤等疾病,检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