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诊断

诊断

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既往有无单纯疱疹病史或接触史,根据患者出现眼部疼痛、畏光、流泪、眼部异物感、视力下降等症状,以及角膜树枝状、地图状溃疡灶,或盘状角膜基质炎等体征,可以初步诊断。角膜上皮刮片可发现多核巨细胞或细胞核内包涵体;角膜病灶离到单纯疱疹病毒;免疫荧光电镜、单克隆抗体组织化学染色发现病毒抗原等可帮助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排除药物毒性角膜病变、严重干眼、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细菌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以及青光眼等。

鉴别诊断

1、上皮型角膜炎的鉴别

上皮型角膜炎需要与药物毒性角膜病变、严重干眼、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进行鉴别。末端膨大的树枝状角膜上皮病变是上皮型角膜炎的典型特征,在荧光素染色下尤为明显,有时病变的一端可扩大呈现向地图状发展的倾向,更加可以提示该病。而药物毒性角膜病变、严重干眼、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等均可呈现假树枝样角膜上皮病灶,假树枝末端不膨大,树枝体部纤细,荧光染色多不明显;并且这些疾病往往具有各自特征性的病史,诸如长期眼部用药史、带状疱疹特征性的半侧疱疹和神经痛病史等。

2、基质型角膜炎的鉴别

基质型角膜炎在形态上有时与细菌性、真菌性等其他感染性角膜炎难以区分。基质型角膜炎多有反复发作史,而细菌性、真菌性角膜炎多有外伤史;基质型角膜炎多病史较长,而细菌性、真菌性角膜炎病史相对较短;病原学检查包括角膜刮片细菌、真菌的涂片和培养,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菌丝结构,仍不能明确者可行单纯疱疹病毒PCR(聚合酶链反应)或免疫组化检测。

3、角膜内皮炎的鉴别

该型会引起前部葡萄膜和小梁网的炎症,因此,这些病例会具有前葡萄膜炎的体征或伴有眼压升高,此时要与虹膜睫状体炎以及青光眼鉴别。鉴别点主要是同时存在角膜病变,包括角膜的混浊、水肿和后弹力层皱褶等。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类型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对HSK进行重新分类,根据角膜病变累及部位和病理生理特点分为四类:

1、上皮型角膜炎(角膜水疱型、树枝状角膜炎、地图状角膜炎、边缘性角膜炎)

2、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点状角膜上皮缺损、神经营养性角膜溃疡)

3、基质型角膜炎(坏死性基质型角膜炎、免疫性基质型角膜炎)

4、内皮型角膜炎(盘状角膜内皮炎、弥漫性角膜内皮炎、线状角膜内皮炎)

此种分类方法有助于更好理解HSK不同类型的病变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上皮型角膜炎是由于病毒在上皮细胞内复制增殖、破坏细胞功能引起,因而必须给予有效的抗病毒

疾病相关 更多»
抗巨细胞病毒igg抗体偏高是什么

抗巨细胞病毒IgG抗体偏高通常表示人体曾感染过巨细胞病毒,目前多处于感染恢复期或已获得终身免疫,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巨细胞病毒感染后,人体会先后产生IgM和IgG抗体:IgM抗体在感染早期出现,持续时间较短,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抗体在感染中后期或恢复后产生,可长期存在甚至终身携带。因此,IgG抗体偏高说明既往感染过巨细胞病毒,而非现症感染。健康人群中多数人曾隐性感染巨细胞病毒,尤其是免疫功能正常者,这种情况通常无临床症状,也无需治疗

李晖 主任医师
带状疱疹扎破好得快吗

带状疱疹扎破并不能好得快,这种做法是不正确且存在风险的。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其典型表现为沿神经分布的成簇水疱。扎破水疱会破坏皮肤屏障,增加细菌感染风险,可能引发局部红肿、化脓甚至全身性感染,导致病情加重。水疱是病毒复制和免疫反应的局部表现,扎破无法清除病毒,反而可能因疱液外渗导致病毒扩散至周围皮肤或传染他人。此外,扎破会干扰水疱自然干涸、结痂、脱落的修复过程,延长愈合时间,并可能因局部刺激加重疼痛和不适。规范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

刘仲荣 主任医师
带状疱疹病毒能存活多长时间

带状疱疹病毒在体外的存活时间一般为12个小时至3天,具体时长受环境条件影响显著。在室温且干燥的环境中,病毒可能存活数小时至数天;若环境温度较高,存活时间可能缩短至12至15个小时;而低温潮湿环境下,存活时间可能延长至25至26个小时。此外,病毒在光滑物体表面的存活时间通常长于粗糙表面,潮湿环境中的存活时间也普遍长于干燥环境。病毒离开人体后,可通过附着在衣物、帽子等物品上,经接触传播感染他人。在人体内,病毒存活时间通常为7至14天,患者从出疹前1至2天至水疱完全结痂期间均具有传染性

胡云峰 副主任医师
相关检查 更多»
角膜检查
角膜检查

角膜是眼部的重要结构之一,也是保证视力良好的重要结构。角膜检查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