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医生根据患者内斜视与外斜视同时存在的特点,结合相关辅助检查,一般可做出诊断。同时,医生通常需注意与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内斜和外斜的鉴别。
鉴别诊断
本病一般需要与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内斜和外斜进行鉴别。患者虽然表现有内斜视,但经配镜后呈正位。有的内斜度数较小或者有一定的双眼单视功能,需用调节性视标或阅读感兴趣的图书才表现出内斜视;而间歇性外斜常在患者精神不集中或看远物时,或采用单眼遮与不遮法检查时才诱发出来。因此,在检查这类病人时应反复仔细地检查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此外,还应排除下列情况:
1、由于长期戴矫正调节性内斜视的高度远视镜导致调节和辐辏功能减退而引起的外斜视。
2、由于眼球运动异常而致的斜视,患者在不同注视方向出现内斜和外斜视。
3、看远和看近斜视度数不等的病人在手术后出现看远表现某种斜视(内或外斜视)而看近则表现另一种斜视者。
本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间歇性外斜合并调节性内斜
本型临床上极少见。
2、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内斜和外斜
本型临床上较多见。
3、分离性水平偏斜(DHD)
分离性水平偏斜(DHD)是指违背Hering法则的水平眼位分离的偏斜状态。如右眼注视时,左眼向内或外偏斜,当左眼注视时,右眼同样也应该向内或向外偏斜,但在DHD则是向外或向内偏斜,可同时伴有隐性眼震,如眼前放置三棱镜时,被三棱镜中和的眼不动,对侧眼反而内转。其多见于斜视矫正术后,可合并有调节因素。但目前多将其归于垂直性斜视。
斜视通常在6岁左右眼部发育基本稳定后逐渐定型,但并非绝对,部分患者在成年后仍可能因外伤、疾病、用眼习惯等因素导致斜视发生或原有斜视度数改变。儿童在6岁前处于视觉功能和眼外肌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眼球大小、眼外肌力量及双眼协调功能尚未成熟,若存在先天性神经支配异常、眼球解剖结构异常,或后天性的屈光不正、眼部感染、外伤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斜视发生。6岁后,眼球及眼外肌的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减缓,眼外肌力量和双眼视觉功能趋于稳定,斜视的类型和程度相对固定。然而,即使过了6岁,一些因素仍会影响斜视状态
斜视手术即斜视矫正手术,斜视矫正手术后,眼睛红是常见的术后反应,一般在术后1-4周内会逐渐消退。具体消退时间因人而异,受个体差异、手术程度、护理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1.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恢复能力各不相同,因此眼睛红的消退时间也会有所差异。身体素质较好、新陈代谢旺盛的患者,其眼睛红的症状往往消退得更快。相反,身体较弱或新陈代谢较慢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2.手术程度:斜视矫正手术的复杂程度和涉及的眼部组织范围,也会直接影响眼睛红的消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