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根据病史和眼前房及眼底表现,即可诊断脉络膜脱离。诊断过程中会建议行B超,以明确是浆液性脉络膜脱离还是出血性脉络膜脱离,还可能做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此外,还需要和视网膜脱离、后巩膜炎、Harada病、脉络膜肿瘤等疾病相鉴别。
诊断依据
1、病史
如眼外伤、内眼手术等。
(1)抗青光眼外引流术
术后立即出现的前房变浅或消失,可能是由引流太过所致。术后一周左右前房仍未形成,且伴低眼压者,常为脉络膜脱离。
(2)白内障手术
术后24小时前房不能形成时,也应考虑脉络膜脱离的可能。
2、眼部症状
(1)前房
前房变浅或消失,轻度前房闪辉。
(2)眼压
①浆液性脉络膜脱离:眼压降低,一般可低于6mmHg。
②出血性脉络膜脱离:脱离范围较大时,常出现高眼压。
(3)眼底
呈半球状、棕色、光滑的视网膜和脉络膜隆起,常为分叶状,不需巩膜压迫即可见锯齿缘。
3、辅助检查
(1)巩膜透照
①浆液性脉络膜脱离:巩膜透照试验阳性。
②出血性脉络膜脱离:巩膜透照试验阴性。
(2)B型超声波检查
①浆液性脉络膜脱离:脉络膜上腔透明回声。
②出血性脉络膜脱离:脱离的脉络膜上腔大量高回声。
(3)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
可提供睫状体水肿和脱离性质的诊断。
鉴别诊断
1、恶性黑色素瘤
本病前房不变浅和眼压不降低,一般呈孤立的棕黑色隆起,可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可见双循环征象,即在视网膜动脉期出现独立于视网膜血管大量瘤体内血管网、强荧光,还可出现斑驳状或斑点状高荧光。巩膜透照检查可见黑色素瘤不透光,但个别情况下非色素性黑色素瘤也可能有较强透光。B超可以发现肿瘤的实性占位性病变,CT可提供更直接的占位性病变证据。
2、大泡状视网膜脱离
为多发性后极部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也伴有无孔性视网膜脱离,又称为多发性后极部色素上皮病变(MPPE),大泡状视网膜脱离前驱期常有反复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本病突然发病、后极部出现圆形黄白色色素上皮脱离,继而发生无孔性视网膜脱离,很像葡萄膜渗漏。但后者常有周边部脉络膜脱离,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有无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史也可以鉴别。
3、后巩膜炎
部分后巩膜炎病例也可发生环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液体也随体位移动。但本病多有眼痛、眼球运动痛、眼红等症状,重者有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甚至眼球突出;患者多有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伴有前巩膜炎。B型超声波检查可发现后部脉络膜脱离、巩膜增厚及球后水肿等。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4、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
这是由于低眼压或玻璃体到视网膜下的刺激而引起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常伴有葡萄膜炎、眼痛、结膜充血,以及眼压极低。
5、Harada病
眼底有渗出斑,伴有视网膜脱离,但脱离不随体位移动,前后节有明显炎症。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炎症消退、视网膜脱离复位。
6、脉络膜肿瘤
根据B超检查、荧光血管造影可以鉴别,且本病眼压正常或偏高。
1、按损伤过程分类
(1)直接损伤脉络膜血管
例如严重的眼外伤。
(2)间接损伤脉络膜血管
①眼压突然下降:脉络膜血管扩张,引发大量渗出或出血,常在多种眼内手术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中放液后发生。
②脉络膜血液回流障碍:如巩膜手术中涡静脉受压,或先天性巩膜增厚(如真性小眼球)。
③炎症:各种创伤导致眼内炎症,在炎症因子的作用下出现血管通透性改变。
④其他:脉络膜新生血管出血。
(3)血液成分改变
如低蛋白血症引起的血浆低胶性渗透压。脉络膜上腔积聚的液体可以是渗出液、漏出液、血液,或三者皆有。
①渗出性或浆液
脉络膜脱落应该先去医院做一下检查看症状是否严重,如果症状严重可以做手术治疗,如果症状不太严重,可以保守治疗,主要是进行休息,要注意用眼卫生,休息期间不要用眼过度,尽量不要看电脑、手机、电视等,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也可用糖皮质激素局部滴眼、筋膜囊下注射或全身应用,大约一周或几周后可自行恢复。
黄斑前膜是发生在黄斑区的一种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是成年人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它是由于视网膜内表面细胞增殖和胶原纤维收缩,在黄斑区形成的一种纤维膜。黄斑是视网膜的一个重要区域,负责中心视力。一旦黄斑区出现问题,中心视力将会受到影响,出现看东西变形、视力下降等症状。黄斑前膜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视网膜血管病变、眼外伤、炎症、组织缺氧等因素有关。黄斑前膜的主要症状包括:1.视力下降: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看东西模糊、视力下降,严重者可导致失明。2.视物变形:看东西出现扭曲、变形,如看直线变弯、方格变小等
眼超声检查有不同的检查手段,包括A型超声、B型超声(B超)、超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