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黄斑部前膜
特发性黄斑部前膜的诊断

本病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检查所见眼底异常改变是特发性黄斑部前膜诊断的主要依据。诊断过程中,医生需首先排除继发性黄斑部前膜以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皱褶、Irvine综合征等黄斑部疾病。

诊断依据

1、症状

(1)起病缓慢,常在体检时发现。

(2)视力下降,多>0.5。若<0.1则多有视网膜皱褶或水肿,甚至裂孔。

(3)视物变形,如复视。

(4)视力障碍常导致阅读困难。

(5)部分患者还有红绿色觉异常及视觉诱发电位异常。

2、眼底所见

(1)经检眼镜检查,病变位于以黄斑区为主的后极部眼底可分为三级。

①0级,黄斑区视网膜表面呈箔状反光,组织结构正常。

②1级,表面可见薄膜,视网膜浅表面有细小皱纹,血管略扩张纡曲。由于膜沿切线方向收缩,可出现游离缘或膜部分与其下的视网膜分开。

③2级,表面出现半透明膜(灰白色),视网膜出现全层皱褶,血管明显弯曲变形。

(2)当黄斑前膜收缩时,可有小血管扩张,出现点状出血、微血管瘤及硬性渗出。当增厚的前膜向心性收缩时,中心部位可形成环形隆起(缩窄环),中央内陷而形成假性视网膜裂孔。还可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

(3)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是特发性黄斑部前膜诊断的主要依据,具体表现如下。

①黄斑无血管区垂直直径缩小、移位。

②黄斑附近的血管扭曲、扩张,并向前膜收缩,中心移位。严重者可有荧光渗漏,形态不规则、不对称,与前膜的遮盖区一致。膜收缩中心可有无灌注区。

③重者造影后期可出现黄斑囊样水肿。前膜的形态和边界在蓝光单色眼底照片上显影。

④玻璃体改变,80%~95%的患者早期即可出现玻璃体后脱离,可为完全性后脱离(可见乳头前环)或部分后脱离(可看到玻璃体与黄斑、玻璃体乳头之间的粘连)。

鉴别诊断

1、继发性黄斑部前膜

常伴有其他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且这些病变可导致黄斑部前膜。

2、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本病可见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的浆液性浅脱离,荧光血管造影有典型的渗漏可以鉴别。

3、脉络膜皱褶

荧光血管造影可有明暗相间的高低荧光带,而黄斑前膜脉络膜背景荧光正常。

4、Irvine综合征

黄斑部有多叶的囊样缺损,但玻璃体与黄斑无粘连,大多数病例在病损消失后不留痕迹。

特发性黄斑部前膜的类型

基于疾病发展阶段与临床表现分类:

1、早期玻璃纸样反光型

黄斑视网膜表面仅有一层透明薄膜。

2、后期黄斑纤维增生型

黄斑前膜增厚、收缩形成皱褶。

疾病相关 更多»
透明拉丝白带是排卵前还是排卵后

透明拉丝白带通常出现在排卵前,是女性排卵期的重要生理表现之一,但具体时间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在月经周期中,随着卵泡发育,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促使宫颈腺体分泌大量稀薄、透明、富有弹性的黏液,呈现拉丝状(可达10cm以上),这种变化通常发生在排卵前1-2天,为精子通过宫颈提供有利环境。排卵后,随着孕激素水平上升,宫颈黏液变黏稠、量减少,拉丝现象消失,白带逐渐恢复为乳白色或糊状。此外,部分女性可能在排卵当天仍有拉丝白带,而少数人因激素波动不明显,可能观察不到典型变化

何剑辉 副主任医师
前白蛋白低多少算严重

前白蛋白低于100mg/L通常算严重,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也需警惕,数值越低提示病情越重。前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是反映肝功能损伤和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其水平降低常与慢性肝炎、肝硬化、恶性肿瘤、肾炎等疾病相关。前白蛋白的正常范围因检测方法和年龄而异。成人正常值为280-360mg/L,若低于此范围,可能提示存在营养不良、肝脏疾病或肾脏疾病。例如,肝硬化患者前白蛋白可能显著降低,甚至接近零,表明肝细胞合成功能严重受损

涂鸣汉 副主任医师
百部酊喷完可以睡觉吗

百部酊喷完不可以睡觉,需等待药物自然晾干或按说明擦拭干净后再休息,否则可能因药物残留刺激皮肤或污染寝具引发不适。百部酊含酒精及百部提取物,具有杀虫止痒作用,常用于治疗头虱、体虱或皮肤瘙痒。喷涂后皮肤表面会残留药液,若立即睡觉,药物可能沾染枕巾、被褥,污染睡眠环境;且酒精成分易挥发吸热,可能引发局部皮肤发凉、刺痛,尤其面部、会阴等敏感部位更需避免药物长时间接触。使用百部酊后建议保持患处暴露10-15分钟,待药液完全吸收或挥发后再覆盖衣物或入睡

李红梅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