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内静脉曲张
眼眶内静脉曲张的症状

本病临床以体位性眼球突出为特征。虽多为先天性血管异常,一般在青少年时期才出现症状(但临床见过出生后即发病的静脉曲张),缺乏性别倾向,多侵犯一侧眶,左、右侧相等,偶有发生于两侧眶者。

典型症状

1、体位性眼球突出

(1)低头、弯腰、咳嗽、憋气等造成颈内静脉压增高的原因,均可引起患侧眼球突出。多数患者在睡眠中头偏向患侧时因眼球突出而惊醒。

(2)如导入血管粗大,数秒钟内引起明显眼球突出,直立时眼球突出消除也较快。交通血管不畅者,低头之后数分钟才能出现体征,消失也较慢。

(3)体位性眼球突出差值一般在3~14mm之间,严重者眼球可脱出于睑裂之外。

(4)眼球突出的方向根据异常血管所在位置而有不同,因畸形血管多在肌锥内,临床上多为轴性突出。多数患者因体位致眼球突出后,立即直立或压迫眼球后症状随后缓慢消失。

(5)部分患者在眼球突出后伴有眶内压增高症状,如眶区胀痛、恶心、呕吐、视力减退、复视、 眼球运动障碍和眼睑遮盖眼球等,这些症状于直立后消失。

2、眼球内陷

长期眶内畸形静脉反复充血,压迫脂肪组织,使之吸收,体积减小,直立时眼球内陷,严重者两眼突出度差值可达6mm或以上,眼球及其周围之眼睑均内陷,眶缘显露。

3、眼球搏动

婴幼儿时患病,扩张的血管长期压迫眶上裂,使该裂扩大,脑搏动通过眶上裂传递至眼眶,引起眼球搏动,这种搏动在眼球内陷时更为明显。与动静脉瘘、脑膨出的眼球搏动不同,后两种情况均伴有直立时眼球突出。

4、反复眶内出血

曲张的血管管腔大、管壁薄,任何原因的颈内静脉压力增高,均可引起畸形血管破裂出血,突然发生眼球突出,出血弥散至结膜下或皮下吸收。少数病例,甚至眶内出血是第一临床体征,而后数年才出现体位性眼球突出。

5、视力丧失和视神经萎缩

在眼眶静脉曲张时,多数病例视力正常,但部分病例可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甚至视力自发丧失。

6、结膜、眼睑和其他部位的静脉异常

结膜血管团多见于下穹隆部或内侧,这是眶内静脉异常血管向前的延续。眼睑、额部可见粗大静脉呈紫蓝色网状或条状,直立时凹陷,低头时充血扩张,延长至发际内与颅内异常血管沟通,可扪及骨孔。硬腭、颊黏膜以及颌面部也可见紫蓝色血管性肿物,这些多发性肿物是先天发育异常的佐证。

并发症

1、眼眶静脉曲张一般不影响视力,如局限于眶尖部出血,可致眶压增高,影响视神经供血,引起永久性视力丧失。

2、部分病例合并颅内血管畸形。

疾病相关 更多»
小腿静脉曲张能自愈吗

小腿静脉曲张通常无法自愈。静脉壁弹性纤维和肌组织的萎缩、瓣膜的硬化是结构性损伤,单纯依靠身体自我修复能力无法恢复。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壁薄弱、瓣膜功能不全或静脉内压持续升高等因素导致静脉扩张、迂曲的病理状态,其病理改变不可逆,且会随时间逐渐加重。早期症状较轻时,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辅助治疗可能缓解进展,但无法完全逆转已形成的静脉结构异常。静脉曲张的不可自愈性源于其病理机制。例如,长期静脉高压会导致中层弹力组织被纤维组织替代,静脉壁变薄扩张,这种改变无法通过非医疗手段逆转

王海洋 主任医师
如何自行辨别精索静脉曲张

精索静脉曲张可通过观察外观、感受症状、触摸阴囊等方式自行辨别。1.观察阴囊外观:正常时两侧阴囊对称、外观平滑。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站立时,患病侧阴囊会明显低于健侧,且阴囊皮肤下可见异常扩张、迂曲的静脉,形似蚯蚓团块,平躺后团块可能缩小或消失。2.留意自身症状:多数患者会出现阴囊或睾丸坠胀、疼痛,程度不一。轻者仅轻微不适,重者疼痛明显,甚至影响生活。这种坠胀痛在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劳累后加重,平躺休息时,因静脉回流改善,症状会缓解

杨文涛 主任医师
小孩内八走路能自愈吗

对于因生理性因素引起的轻度内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可能自愈;但若是疾病、骨骼发育畸形等因素导致的内八,通常难以自愈,需要进行干预治疗。1.生理性内八:2-3岁左右的幼儿,因足部肌肉、韧带发育尚不完善,下肢骨骼还在生长塑形阶段,可能出现生理性内八。随着年龄增长,足部力量逐渐增强,骨骼发育成熟,大部分孩子到6岁左右内八情况可自行改善。2.病理性内八: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佝偻病引发的骨骼变形,或神经系统疾病影响肌肉协调等原因导致的内八,仅靠自身发育无法恢复,需要进行肝干预治疗

李兰娜 副主任医师
颅内缺血灶是什么意思

颅内缺血灶是指在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中发现脑组织内存在局部缺血的区域,即该区域的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不足而发生缺氧、坏死等改变,多为脑部小血管病变导致,可能预示着脑血管疾病的潜在风险。颅内缺血灶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中,会发现脑部有局部的低密度或异常信号区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硬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导致颅内缺血灶的形成。多数颅内缺血灶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偶然检查中发现。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或无力等轻微症状

潘琪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