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轻症可单用中药或西药治疗,重症应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但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对于部分发病较急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原则主要着重于改善和增进肢体血液循环,解除或减轻疼痛,挽救肢体,恢复劳动力,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寒湿阻络
若阳虚明显的患者,可加用制附子、肉桂,但慎用麻黄、川草乌。
2、血脉瘀阻
可加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效果较强的虫类中药。
3、湿热毒盛
(1)若水肿明显的患者,可加用冬瓜皮、猪苓、防己。
(2)疼痛明显的患者,可加用全蝎、蜈蚣、土鳖虫。
(3)本病清热,宜用甘寒解毒清热的药品,慎用苦寒清热解毒的药品。
药物治疗
1、寒湿阻络
(1)方药:阳和汤加减。
(2)常用中药:熟地黄、麻黄、鹿角胶、白芥子、肉桂、生甘草、炮姜炭。
(3)中成药:阳和丸、独活寄生丸。
2、血脉瘀阻
(1)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川芎、赤芍、延胡索、牛膝、制乳没、蜈蚣、全蝎、土鳖虫。
(3)中成药:抗栓保荣胶囊、脉管复康片、消栓通络胶囊。
3、湿热毒盛
(1)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减。
(2)常用中药: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
(3)中成药:醒消丸、二妙丸。
4、热毒伤阴
(1)方药:顾步汤加减。
(2)常用中药:黄芪、石斛、当归、牛膝、紫花地丁、太子参、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
(3)中成药:通塞脉片、脉络宁颗粒。
5、气阴两虚
(1)方药:黄芪鳖甲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生地黄、赤芍、黄芪、炙甘草、桑白皮、鳖甲、秦艽、茯苓、地骨皮、柴胡等。
(3)中成药:人参固本丸、生脉胶囊、益心通脉颗粒。
手术治疗
1、坏死组织清除术
待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清楚,近端炎症控制后,可行坏死组织清除术,骨断面宜略短于软组织断面。
2、坏死组织切除缝合术
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且近端炎症控制后,血运改善,可取分界近端切口,行趾切除缝合术或半足切除缝合术。
3、截肢术
当坏死延及足背及踝部,可行小腿截肢术,坏疽发展至踝以上者,可行股部截肢术。
4、血运重建术
手术目的在于恢复肢体的血流,以改善肢体循环,恢复肢体功能,阻止坏疽发生或降低截肢平面。手术包括动脉内膜剥离术、动脉旁路手术、动脉静脉化。
其他治疗
1、外治疗法
(1)未溃
宜重在保护,避免刺激,防止坏死,局部不宜用药。可用当归、独活、桑枝、威灵仙煎水熏洗,每日1次。
(2)已溃
对于干性坏疽,应消毒后包扎,预防继发感染,限期手术治疗。感染创面可做湿敷处理。溃疡面积较大,坏死组织难以脱落者,可先用油膏(如湿润烧伤膏等)液化清除创面坏死组织;难以液化患者,采取蚕食清创方法,逐步清除。彻底的清创术宜待炎症消退后施行。
2、针灸治疗
通过针刺可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可以缓解患肢疼痛,消除缺血症状,促进创口愈合,强壮患者体质。
(1)适用于早期和恢复期患者病情稳定,但仍有畏寒、患肢发凉、下肢疲乏感,患肢疼痛,创口久不愈合者。
(2)对于感染坏疽较重,病情进展或恶化的患者应慎用;肢体肿胀者不用。
(3)上肢取穴曲池、内关、外关、合谷、中渚。下肢取穴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绝骨、解溪。强刺激,得气后留针或用电针刺激。
蒙脱石散和益生菌在治疗腹泻方面各有优势,无法简单判定哪个更好,需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选择。蒙脱石散是一种吸附性止泻药,通过吸附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和细菌,减少对肠道的刺激,从而缓解腹泻症状,尤其适用于急性腹泻或感染性腹泻。它还能保护胃肠道黏膜,促进黏膜修复,并有助于平衡肠道菌群。而益生菌则是一类有益的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道免疫力,对慢性腹泻或非感染性腹泻有辅助治疗作用。益生菌还能帮助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提高消化吸收能力,改善肠道功能
子宫脱垂不能自愈,尤其是中、重度子宫脱垂,一旦发生,子宫支持结构受损难以恢复,需通过非手术或手术治疗改善症状,避免病情加重。正常情况下,子宫依靠盆底肌肉、筋膜及韧带维持在盆腔内的正常位置。当分娩损伤(如多次分娩、难产)、衰老导致盆底组织松弛、长期腹压增加(如慢性咳嗽、便秘、重体力劳动)时,子宫会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甚至脱出阴道口外。轻度子宫脱垂患者可能仅感到下腹坠胀、腰酸,在长时间站立、劳累后症状明显,休息后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