怔忡
怔忡的诊断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自觉心中急剧跳动,不能自主,活动后加重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心慌不安的惊悸等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时作时止,不能自主,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能缓解。脉象表现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或见结脉、代脉、促脉、涩脉等变化。

2、常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乏力,眩晕等。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常由情志剌激如惊恐、情绪紧张及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原因诱发。无精神因素也可发生。

鉴别诊断

1、惊悸与怔忡

两者均属于心悸,有病因、病理性质及病情轻重之不同。惊悸以实证居多,多因情绪因素诱发,如遭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或过度紧张等,发病迅速,多呈阵发性,病情较轻,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多因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表现为持续的心悸,心中惕惕不安,不能自控,动则加剧,病情较重,病势较深,平素亦可见脏腑虚损之证候。惊悸日久,迁延不愈,可形成怔仲,怔仲患者又易受外惊所扰,而使动悸加重。

2、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患者也可伴见心悸的症状,如表现为心慌不安,脉结或代,但以胸闷心痛为主症。此外,胸痹心痛中的真心痛,以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牵及肩胛背部为主症,并常伴较突出的心悸症状,脉或数或迟,或脉律不齐。常因劳累、感寒饱餐、情绪波动等而诱发,多呈短暂发作。但甚者心痛剧烈不止,唇甲紫绀,或手足清冷,呼吸急促,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直到晕厥,病情危笃。因此,在胸痹心痛中心悸应视为胸痹中的一个次要症状,而与以心悸为主症的心悸病证有所不同。

怔忡的类型

1、心虚胆怯

主要表现为悸动不安,善惊易恐,失眠多梦,气短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2、心脾两虚

主要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头晕乏力,气短易出汗,食欲不振,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3、阴虚火旺

主要表现为心悸怔忡,心烦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口干,盗汗,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4、心阳虚弱

主要表现为怔忡,胸闷气短,肢体发冷,怕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迟或结代。

5、痰浊阻滞

主要表现为心悸怔忡,胸闷短气,痰多,饮食减少,腹胀,或有恶心,舌苔白腻或滑腻,脉弦滑。

6

相关解析
贾秋菊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丹东市第一医院

怔忡和心悸的区别

怔忡和心悸的区别是心脏受损症状不同,而心悸是心慌,总是有惊慌不安和心脏急剧跳动现象。可能是气血虚或长期局部不紧张的因素引起。所以不同症状的治疗方案也不一样,可以去医院做心电图或心脏彩超进行检查,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营养心肌力药物治疗。平时也可以吃有补气血效果食物,也能补充营养增强体质。

观看问答
许雪峰 主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怔忡和心悸的区别

心悸在中医学上又称之为怔忡,它是一种中医的病症。主要是由于外感或者内伤导致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或者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至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生时如常人,病情比较轻则为惊悸。如果终日悸动不安,稍劳尤甚,全身情况比较差,病情比较重者,中医称之为怔忡,怔忡多伴有惊悸。

观看语音
疾病相关 更多»
惊悸怔忡是什么意思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惊悸怔忡属于心神不宁范畴。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者,而情志变化则是影响心脏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状态时,会导致心气郁结,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出现惊悸怔忡等症状。其主要原因可能与情志失调、脏腑功能失调、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1.情志失调:情志是指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如果这些情绪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就会导致心气郁结,进而引发惊悸怔忡等症状

康梦如 主治医师
怔忡和心悸的区别

心悸在中医学上又称之为怔忡,它是一种中医的病症。主要是由于外感或者内伤导致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或者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至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生时如常人,病情比较轻则为惊悸。如果终日悸动不安,稍劳尤甚,全身情况比较差,病情比较重者,中医称之为怔忡,怔忡多伴有惊悸。

梅卫义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