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温
风温的诊断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初起出现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肺卫表证的表现和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的特点,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现在的医学辅助检查则可诊断。此外,风温需要和春温、感冒、麻疹、肺痈等加以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1、本病虽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但以春季及冬季为多,所以发生在春、冬两季的外感热病,应考虑到风温的可能性。

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发热、恶风、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肺卫见症。在病变中期,以邪热壅肺等气分证为主要病理改变,后期多呈肺胃阴伤证候。此为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3、传变迅速,易出现神昏、谵语、肢体厥冷等逆传心包的证候。

鉴别诊断

1、春温

风温与春温都可发生于春季,风温病因是风热病邪,感邪后即发而致病,因而初起见有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肺卫表热证。春温是感受温热病邪伏而外发所致,其初起即可见身灼热、烦渴、甚则神昏、经厥、斑疹等里热证候。风温初起病变部位在肺卫,后期易出现肺胃阴伤之象。春温初起病变部位在气分或营分,病情重、变化快,后期常见肝肾阴伤证候。

2、感冒

感冒有风寒、风热两大类。风寒感冒为风寒外袭肌表所致,虽然可见发热、恶风等表证,但风寒感冒初期临床表现为恶寒重而发热轻,并有口不渴、无汗、苔白而舌不红、脉浮不数等症状。如寒邪偏盛而外束肌表者,可见身痛无汗、脉浮紧等症;风邪偏盛而伤肺卫者,可见汗出恶风、脉浮缓等症。这些表现与风温病初起的表热证后均不相同,一般不难区别。风热感冒与风温病因均为风热病邪,初起病变中心均在肺卫,表现为表热证。但风热感冒病情多轻浅,初起以发热轻、微恶风、头痛、鼻塞、咳嗽、咽痛等肺卫失宣,轻巧不利症状为主,病程短,一般不发生传遍而出现脏腑病变。

3、麻疹

麻疹与风温病都可发生于冬春两季、麻疹初起时可见发热、恶风、头痛、咳嗽等肺卫症状,与风温较为相似。但麻疹多由两眼发红、怕光、涕泪增多、鼻塞、打喷嚏等症状,发病后3-5天后可出现皮疹,而在皮疹出现前,于口腔两侧近臼齿颊粘膜处就可出现灰白色小点,周有红晕,称为麻疹粘膜斑(又称滑氏斑)。麻疹以儿童为多见,易于发生流行。

4、肺痈

肺痈多为风热之邪侵犯于肺,热毒深重,蒸腐肺脏,血热壅聚,蕴酿化脓所致。初起临床表现与风温相似,但往往症状较重,常见寒战,发热持续难退,咯吐浊痰,渐带脓血,常在病程第二周后大量咳吐脓血痰,味腥臭。X线检查可显示密度增深的阴影或出现液平的空洞。

风温的类型

1、邪袭肺卫

主要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2、肺热炽盛

(1)邪热壅肺

主要表现为身热、汗出,烦躁,口渴,咳嗽气喘,或咳痰黄稠,或痰中带血,或痰呈铁锈色,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

(2)肺热腑实

主要表现为发热,热势如潮,大便秘结,痰液量多,喘息气促;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3)肺热移肠

主要表现为身热,咳嗽,口渴,大便色黄而臭,肛门灼热感,腹痛而不硬满;苔黄,脉数。

(4)肺热发疹

主要表现为身热,肌肤发疹,疹点色红湿润,咳嗽,胸闷;苔薄

疾病相关 更多»
风燥咳嗽吃什么药

风燥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是由于气候干燥或感冒引起的。在面对这一情况时,选择合适的药物可以有效缓解咳嗽和其他不适症状。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任何选择药物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一般情况下,治疗风燥咳嗽的药物种类可以分为镇咳药和祛痰药两大类。其中,镇咳药主要作用是舒缓喉咙和减轻干燥咳嗽,包括可待因、右美沙芬等。而祛痰药则主要作用于咳嗽引起的痰液,有利于排出呼吸道内积聚的痰液,包括盐酸氨溴索、氨溴特罗等。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考虑一些食疗方法缓解风燥咳嗽

郭兮恒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