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发生多与外邪侵袭、禀赋不足或病后体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相关。基本病机为邪客血脉,气血痹阻不通。病位在经脉,常累及心、脑、肾等多个脏腑。痰浊为主要病理因素。
1、外邪侵袭
(1)久居湿地或经常水上工作,风寒湿邪入侵,阻滞经络,闭阻血脉,影响气血运行,则成风寒阻络之脉痹。
(2)湿热毒邪入侵,或寒湿郁而化热,阻滞经络,则生湿热瘀结之脉痹。
2、禀赋不足,病后体虚
(1)素体虚弱,正气不足,阳虚血少,经脉失于濡养,气血凝滞,瘀阻脉络,发为本病。
(2)痨病之后、术后、产后,长期卧床伤气,气机郁滞,导致血行缓慢,瘀阻血脉,发为本病。
3、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1)平素偏食肥腻,辛辣食物,或吸烟饮酒无度,损伤脾胃功能,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而形成脉痹。
(2)平素忧郁、恼怒损伤肝脏,肝郁气滞日久,气血运行不畅,阻滞脉络而形成脉痹。
一般来说,怀孕4-8周左右有可能通过脉象摸到滑脉,但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孕妇可能更早或更晚才能明显表现出滑脉特征。女性怀孕后,体内气血运行会发生变化以滋养胎儿,从而逐渐形成滑脉。在怀孕早期,随着胚胎着床发育,身体开始出现一系列生理改变,但在怀孕4周前,气血变化相对不明显,脉象特征难以察觉。怀孕4-8周时,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明显,血液循环加快,子宫开始增大,这些变化会在脉象上逐渐体现为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的滑脉
AD通常指冠状动脉的"前降支",全称为左前降支,是左冠状动脉的重要分支,负责供应左心室前壁及室间隔前2/3的血液。左前降支是冠心病最常累及的血管之一,其狭窄或闭塞可导致前壁心肌梗死,表现为胸痛、心电图V1-V4导联ST段抬高,危险性较高。临床根据病变位置分为近段、中段、远段,近段病变对心肌影响更大。诊断依赖冠脉CTA或造影,治疗包括药物、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需注意,少数情况下"AD"也可能被误写为其他缩写,需结合语境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