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本病临床所见不多,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基础病变是血脉瘀阻,故在病程的始终都应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疗原则。由于病因的不同或机体正虚或阴阳气血偏颇的差异,常结合一些祛邪扶正的疗法,如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清热利湿、豁痰散结、益气养血、温补脾肾等。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热毒蕴结
可选加丹皮、黄柏、地龙、赤芍等。
2、瘀血阻络
宜去羌活,加用牛膝、黄芪、鸡血藤。
3、气虚血瘀
(1)可加鸡血藤、当归、丹参等。
(2)若伴有神情疲惫,四肢乏力、气短的患者,可加用人参、白术、黄精。
4、血虚寒凝
(1)可加巴戟天、淫羊藿、锁阳等。
(2)若伴有怕冷、四肢厥冷的患者,加附子。
(3)若出现头晕、面色苍白的患者,可加用阿胶、鸡血藤、何首乌。
5、气血两虚
可加丹参、鸡血藤等。
6、肝肾阴虚
(1)可去川楝子、麦芽、茵陈,可加用白薇、鸡血藤。
(2)若出现失眠、多梦等症状,可加用酸枣仁、女贞子。
药物治疗
1、热毒蕴结
(1)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减。
(2)常用中药:银花、甘草、当归、玄参。
2、瘀血阻络
(1)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2)常用中药:桃仁、红花、川、当归、地龙、香附、羌活、秦艽、灵脂、没药、牛膝、甘草。
3、气虚血瘀
(1)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2)常用中药:黄芪、桂枝、芍药、大枣、生姜。
4、血虚寒凝
(1)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
5、气血两虚
(1)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黄芪、肉桂。
6、肝肾阴虚
(1)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2)常用中药:龟板、玄参、天冬、白芍、甘草、龙骨、牡蛎、淮牛膝、代赭石、川棟子、麦芽、茵陈。
手术治疗
不清楚是否需要手术。
其他治疗
1、体针疗法
上肢可取合谷、内关、曲池为主穴,下肢可取足三里、血海、解溪、三阴交、阳陵泉、复溜为主穴;昆仑、太溪、委中为配穴,强刺激,留针15分钟。
2、耳针疗法
可取心、肾、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等耳穴,强刺激后留针1日。
3、西药治疗
可根据病情选用防止血栓延伸药,如潘生丁等;解除血管痉挛药,如普鲁卡因、罂栗碱等;抗感染药,如青霉素等;扩张血管药,如烟酸、妥拉苏林等。
一般来说,怀孕4-8周左右有可能通过脉象摸到滑脉,但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孕妇可能更早或更晚才能明显表现出滑脉特征。女性怀孕后,体内气血运行会发生变化以滋养胎儿,从而逐渐形成滑脉。在怀孕早期,随着胚胎着床发育,身体开始出现一系列生理改变,但在怀孕4周前,气血变化相对不明显,脉象特征难以察觉。怀孕4-8周时,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明显,血液循环加快,子宫开始增大,这些变化会在脉象上逐渐体现为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的滑脉
AD通常指冠状动脉的"前降支",全称为左前降支,是左冠状动脉的重要分支,负责供应左心室前壁及室间隔前2/3的血液。左前降支是冠心病最常累及的血管之一,其狭窄或闭塞可导致前壁心肌梗死,表现为胸痛、心电图V1-V4导联ST段抬高,危险性较高。临床根据病变位置分为近段、中段、远段,近段病变对心肌影响更大。诊断依赖冠脉CTA或造影,治疗包括药物、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需注意,少数情况下"AD"也可能被误写为其他缩写,需结合语境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