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西医采取去除病因、调整饮食、补充营养物质、改善消化功能和积极治疗并发症等综合治疗措施,重在“外”补;中医治疗以顾护脾胃为本,通过调理脾胃,助其运化受纳,使后天生化有源,气血津液得以充盛,故重在“内”调;其治法有攻、补、和、消,有内服,更有外治诸法。二者优势的结合可以提高本病的疗效。
对因治疗
查明病因的基础上,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纠正消化道畸形,控制感染性疾病,根治各种消耗性疾病。
药物治疗
1、轻症
(1)方药:保和丸加减。
(2)常用中药:山楂、莱菔子、半夏、茯苓、陈皮、党参、白术、山药、薏苡仁、扁豆。
2、重症
(1)方药:肥儿丸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焦神曲、焦山楂、炒麦芽、鸡内金、大腹皮、槟榔、黄连、胡黄连、甘草。
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1、针刺疗法
适用于疳气证、疳积轻证。可取合谷、曲池、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为主穴,取脾俞、胃俞、痞根等为配穴,中等刺激,不留针。
2、点刺疗法
适用于疳积证。取四缝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穴位上快速点刺,挤出黄色黏液或血少许,每周2次。
3、外治疗法
适用于疳积证腹部气胀的患者。莱菔子适量研末,阿魏调和,敷于伤湿止痛膏上,外贴于神阙穴。
脾虚一般建议先治肝再调脾,中医认为肝与脾关系密切,肝气郁结或肝火过旺易克制脾土,导致脾虚加重,因此需先疏肝理气,再重点健脾以恢复运化功能。中医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为正常制约关系,但若肝气不舒,肝木过度克制脾土,会直接导致脾虚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乏力)。此时若单纯健脾,肝郁未解,脾虚易反复。因此需先通过疏肝缓解肝气对脾的压制,再配合健脾增强脾的运化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脾虚。若脾虚伴随明显情绪问题(如易怒、胸闷)、月经不规律或两胁胀痛,更需优先考虑疏肝
人参归脾丸和归脾丸的区别主要在于成分、功效侧重和适用人群。1.成分差异:人参归脾丸含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等,人参补气作用更强,适合气血两虚较重的患者。归脾丸主要含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等,党参补气较温和,更适合轻中度心脾两虚者。2.功效侧重:人参归脾丸偏重补气养血,对气血不足、体虚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改善更明显。归脾丸侧重健脾养心,对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心悸健忘等心脾两虚症状效果更佳。3.适用人群:人参归脾丸适合气血双亏、术后体弱或长期疲劳者。归脾丸比较适合思虑过度、睡眠差、脾胃功能较弱的人群